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链路所禀赋的“链”的铰链性和连续性与“路”的方向性和承载性高度融合,就会产生物理学意义上的“链式效应”,引发“核聚变”——随着时代的发展,链路已经并将越来越成为新的作战形态发展和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强大驱动和推进器。
●信息化战场上,从信息链路到效能链路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只有形成完整的效能链路,才具有真正的体系作战能力;效能链路越优化、越稳定,作战优势就越强大、越明显——拓展新结构,规范新流程,聚合新力量,以信息优势确保效能优势,越来越成为战役军团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抓手”和途径,成为部队打造信息化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突破口。
生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重点在于指挥流程再造,实现作战体系结构与功能的重新优化。而指挥流程再造的核心,就是打通并不断优化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综合保障等四条链路,通过信息链支持指挥链,控制打击链,形成杀伤链,进而形成一个高度融合的效能链路和作战体系,为实现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达成作战胜势奠定基础、提供支撑。战役军团应在近年我军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以打通并不断优化四条链路为重要“抓手”和途径,实现又好又快地生成和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以及全面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新突破。
烽火链→数据链→效能链
●辩证认知新质战斗力生成机理,破解加快转变的“方程式”
古长城绵延千里的烽火台,驿道上不时飞驰的快马驿卒,战争年代村村相通的消息树,都曾是农业文明传递作战信息的链路。电话、电线、电报、传真等,则构成工业时代传递复杂信息的链路,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进入信息时代,以系统集成和体系融合为表征的战斗力生成模式,使信息成为聚合物质与能量的主导要素,推动单纯的信息链路向更高形态的效能链路演变。效能链路不仅是信息流动的脉络和体系融合的铰链,也成为新质战斗力的架构主件,成为破解加速转变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
重整信息洪流的奔涌脉络。在信息主导物质和能量的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获取传输手段的进步使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然而信息是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有效地融合处理,信息资源越多,流动的无序与无效现象越会加剧,甚至引发作战行动的混乱。美军在近几场局部战争总结中认为,对海量战场信息的有效甄别和运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军由于早期建设存在的烟囱等问题较多,更成为制约体系作战效能融合发挥的重要因素。构建效能链路,整合信息系统,疏通流动脉络,把信息洪流的负面影响变为对作战能力的强大推动,已是破解加快转变方程式的基础工程。
重组要素功能的聚变结构。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和作战理论研究的逐步推进,多兵种联合作战单元逐步形成,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等作战要素的集成基本完成,原有按部门和兵种构建作战体系的方式已变得不合时宜,迫切需要新的组织结构与之适应,这是加快转变必须破解的又一个未知数。而构建信息链路或信息网络,主要体现的是信息要素和信息流结构的再造,并未包含构成决策、行动等主要功能要素,也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组织结构的变革要求。所以,只有构建效能链路,才能对作战单元与作战要素相互作用结构实施全面重组,用融合的链路功能取代相对独立的要素功能,形成更加合理、更有效率的聚变结构,发挥结构力的倍增器作用。
重聚力量体系的融合效能。在我军作战力量建设不断发展、装备性能持续强化、编制体制不断调整、兵力结构更为优化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与之适应的力量融合模式,是更好发挥作战力量体系效能的必要举措。农业文明时代,力量效能的生成主要依靠人员和武器数量的规模垒加;工业文明时代主要依靠火器和机械平台的编组合成,反映的都是从个体到整体的线性叠加模式。进入信息时代,力量效能的聚合主要依靠多个作战力量子体系的系统集成,反映着从个体到体系的一体化融合模式。而基于效能链路的作战方式,则能使信息主导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物化效应,推动新质战斗力的软杀伤与硬摧毁由分离转为一体,信息力与指控力、打击力和保障力的融合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也是物质与能量要素围绕信息要素重新集聚,强势改变作战效能释放方式的要义之所在。
贯通链路→运用链路→优化链路
●有序推进基于链路的作战效能聚合,打造实施加速转变的反应“快堆”
链路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是革命性与传承性、主动性与强制性、快速性与渐进性的对立统一。人们在这些对立统一中不难发现,链路发展到今天,实质上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一种适应军队建设总体发展趋势的时代模式。新的方式一旦作用于实践,必然引发作战力量建设的大变革,开创战斗力高速、高效、高质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宽广的视野,把链路建设放在更大的战略背景下去谋划和实践,推动其体系化建设、规范化运用和配套化发展,探索一个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长效模式。
贯通链路,突破能力质变的临界点。在信息化作战的初始阶段,新生的信息化与传统的机械化相互依存,交织并行。但信息化崭露头角便迅速脱颖而出,产生了主导性的震撼效应。如果说机械化作战的攻坚和信息化作战的破网,分别追求动能和智能的最大化,从而成为战斗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本质和标志性界限,那么不突破网聚能力这个界限,实现作战能力的嬗变就无从谈起。而要突破这个界限,就必须把作战能力建设的重心,从单系统单要素的机械组合转向全系统全要素的体系融合,从信息的单一流动转向效能的整体聚合,这恰恰正是贯通链路的根本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在讲贯通链路,就是着眼适应信息赋能、网络聚能、体系增能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机理,规范情报感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作战的主体要素,实现物质的统筹统配、力量的深度融合和信息的有序流动,从而塑造与时代同步的新质战斗力。
用好链路,驶入体系融合的快车道。构建科学合理的链路体系,只是信息化作战效能聚合的一个前提条件。要将效能聚合的可能变为现实,还依赖链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强化。运用得当,就会有力促进“聚能”“用能”“释能”效率的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作战效果;否则,就可能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战争史上,所有武器平台或作战方式的“夹生饭”,结果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在舰船吨位和火炮射速射程都优于日军的情况下一战即败,就是一个不能再演的民族悲剧。必须指出的是,链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万能的。链路的运用尤其应注重强化其对作战体系的融合功能,通过信息流的标准有序促进决策流的及时精确,实现行动流的快速高效,并以准确的评估反馈提升和保持效能链路运行的稳定高效。这是因为,不能占据基于链路的体系制高点,即使链路功能再强,也无法获得以体系对抗为基本特征的战场主动权和行动自由权。因此,链路运用的基本着眼点只有放在构建体系、强化体系上,切实通过深化研究和训练管理,才能把信息控制、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等系统紧密链接在一起,把各级指挥机构、战斗部队、武器平台有机铰链在一起,把各类信息、物质、能量真正耦合在一起,实现多个子体系效能的涌现,实现整个作战体系的一体和强大。
优化链路,保持提速增效的源动力。链路建设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今天的建设成果,明天就可能满足不了战斗力生成提升的要求。链路带来强大整体威力的同时,也具有容易瘫痪的先天不足,既有1+1?2的效能,也同时存在100-1=0的脆弱。因此,保持链路结构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联动性,必须随时吸收新技术,及时加注助推剂,注重滚动发展和持续优化。可以预见,保持链路建设与作战需求的高度一致,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人类战争形态仍在继续演进,链路既非发展的终点,也不是时代的顶点,随着军事变革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效能链路将进一步完善,并将在一段时间内主导着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
●全面重塑军事实践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催生适应转变的“链文化”
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事物衍生为文化时,才能真正产生时代影响。打通链路的实践,正在深刻影响着军队作战能力。与之相适应,军事实践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也正在潜移默化中更迭,推动着无形战斗力的变化。一个不难发现的结论是:只有形成基于链路的链文化,才算掌握了迈向信息化建设新阶段的导航仪,我军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军队。
实践基础是军事思维的基石。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成效能链路的物质基础是日益完善的信息系统,是功能齐备的软件工具,是性能先进的武器系统。在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和逐步加大的保障投入支撑下,这一物质基础还在不断增厚,不仅为作战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军事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历史证明,每个时代,军事实践的历史方位都决定于特定的时空节律。当战斗力生成进入链路阶段,其构成主体的深刻变化,必将引发包括军队建设观念和指导思想在内的军事思维的重大改革,催化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武器装备、体制编制等一系列链式反应,从而强势地把战斗力建设推向以体系融合为特征的高级阶段,成为以链文化为代表的军队信息化文化发展的鲜明标志。
信息作用是价值观念指向的航标。信息时代之前的战争中,信息与物质和能量是割裂的,只要物质和能量足够强大,加上适当的谋略,也能取得作战的胜利。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并不充分了解当面敌情,只掌握有限和模糊的情报,但依靠指挥员坚定的决心、正确的决策和优势的兵力,依然取得了首战的胜利。因此,在农业和工业时代,物质与能量制胜的价值观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信息时代,信息主导改变了价值重心,《第一场信息战争》的作者阿兰·坎彭就认为海湾战争“是一场电脑中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而效能链路建设与运用中折射出的信息核心作用,凸显了战斗力生成主导因素由物质与能量向信息转化的大趋势。大势之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定信息主导的军队建设观念和信息制胜的作战理念,进而促进新的信息观、科技观、人才观在军队价值观体系中的渗透结合,为我军传统价值体系注入重视信息、重视技术、重视新型人才等新鲜血液,保持战斗力生成发展的正确航向。
认知形态是行为方式变革的起始。只有主观认知才会根本改变客观行为。完全可以预期,当基于链路的体系作战思维、训练和保障模式等逐步为广大官兵深刻理解并形成普遍认知形态,必将使官兵对信息素养、联合意识、协同观念等的认同度空前提高,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行为方式上的显著变化:作战筹划从首重兵力编组到首重链路构建,作战协同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协调,命令获取从习惯于话音和纸媒介到习惯于依托网络和链路,资源利用从保守独占到主动共享,信息使用从单纯关注效率到同步关注安全,等等。高度自觉、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注重效率、积极创新等链文化禀赋的正面行为,更将全方位地影响军队的作风习气和军人的行为习惯,成为链文化环境下军队行为的新形态和新特征,进而固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强大的新质战斗力提供更有力的主观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