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前沿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事前沿

当前位置: > 国防思想 > 军事前沿

装备建设扬起信息化风帆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6-20

装备建设扬起信息化风帆

——全军和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成就述评⑥

■本报记者 王通化 张晓祺 柳 刚

清晨,中越边境,1号界碑,北仑河口。

迎着朝阳,广西军区某边防团一连“红旗驾驶员”周军,精神抖擞地驾驶着新型巡逻艇,开始了这天的第一次界河巡逻。新型巡逻艇驾驶室里,电子雷达、卫星导航等设备一应俱全……

10年前,周军就巡逻在这条界河上。那时,他和战友是划着木船巡逻,头顶烈日,和风浪搏斗。

10年后的今天,巡逻船已3次更新换代。周军满脸微笑地说:“信息化带来的变化真是越来越多,而今巡逻已不见从前的影子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木船到新型巡逻艇,折射出我军边海防基层部队装备信息化建设快速前行的脚步。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全军和武警部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武器装备建设扬起信息化风帆,迈进信息化新天地。

一网连三军,天涯若比邻——

新装备保障网络覆盖高山海岛

南京军区某部新型运输直升机展翅蓝天,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新型舰艇驶向大海,第二炮兵某旅通用车辆更新换代……

如今,点击中国军网,输入关键词“新装备”,搜索结果有长长一串。对于许多基层部队官兵来说:新装备列装早已不再是新闻。

信息化武器装备越复杂、越先进,就越需要科学管理。全军和武警部队基层官兵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起覆盖祖国天涯海角、高原戈壁的远程立体保障网络,使装备管理与保障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今年初夏,喀喇昆仑高原,阿里军分区某部新装备保障演练全面展开。一台新型装甲战车突然熄火,官兵随即借助远程维修网络,在千里之外专家的支持下,对故障发动机实施“手术”……

据悉,随着叶城、三十里营房和狮泉河3座现代化装备综合保障基地的建成使用,喀喇昆仑千里边防部队装备有了可靠保障。

一网连三军,天涯若比邻。如今,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远程化、体系化,成为全军和武警部队装备管理与维修保障工作中的关键词。

——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构建“一体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沈阳军区装备部门初步构建起了科学的装备“配套建设、工作运行、信息管控、人才培养、战场管理”发展模式。

——空军某航空兵师启动航空机务保障模式改革工程,以“飞行保障通用化、技术保障专业化、维修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外场保障模式初见雏形。

——南海舰队某保障基地创新舰船监修工作模式,为护航舰船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创造了中国海军护航时间最长、航行里程最远等多项纪录。

——第二炮兵某旅实施动态化装备保养机制,利用“导弹装备故障数据库”等技术手段进行风险预警。

——武警森林部队某团采取新技术加强装备体系建设,管好用好新装备,新一代森林灭火装备在扑灭各地森林大火中大显身手……

在基层部队创新管理保障模式的同时,10年来,总装备部先后颁布施行了《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军用标准体系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现役陆军武器装备技术质量问题处置暂行办法》等法规,进一步推动装备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

龙腾虎跃,金戈劲舞——

基层新装备人才成长步伐铿锵有力

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到底能有多快?

广州军区某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某新型火炮列装仅仅31天,他们便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打出了“满堂彩”。

该团为何能这么快形成战斗力?因为他们提前培养了一支过硬的新装备人才队伍。

从“装备等人才”到“人才等装备”,该团发生的这一巨大转变,正是全军装备战线官兵聚焦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狠抓基层信息化装备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见证。

2011年,四总部联合发出通报,表彰“十一五”期间全军部队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全军装备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群英如雨后春笋。

经过10年耕耘,全军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之一,便是“造就了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能力较高的装备人才队伍”。

如今,“人才等装备”的格局在各基层部队已成常态。有了一流的装备人才队伍,一批新装备重大技术难题得到破解,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了保障一线。

济南军区某军械雷达修理所,围绕新装备技术“瓶颈”攻关,取得的成果中11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95%以上成果运用到一线训练场。

前不久,南京军区某雷达仓库高级工程师刘茹领衔研制的“装备保障感知系统”,嵌入一体化指挥平台,在实战演练中投入使用。

如今,大江南北座座军营,成千上万名新型装备人才像刘茹一样,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全力推进我军信息化转型建设。

汽笛长鸣,扬帆远航——

军民融合推进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年初,新疆阿勒泰遭遇雪灾,执行救灾任务的某团装备器材急需补充。

接到求援信息后,新疆军区装备部马上联系乌鲁木齐某物流公司。1个小时后,满载各类装备器材的10辆大卡车快速驶向救灾一线。第二天下午,这批器材就送到救灾现场。近年来,新疆军区装备部与5家地方物流公司合作,搭建装备保障体系。

放眼全军部队,军民融合成为基层装备建设“加速器”,国民经济巨大的资源潜力被有效挖掘——

成都军区某仓库引进地方信息网络技术,建成大型高架自动化立体库,让器材分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第二炮兵某部与10多个军地知名科研院所签订协议,聘请13名院士、专家常年担任部队科技顾问;

广州军区在主要方向和战略输送通道,建立起国家级动员中心5家、省级动员中心14家,构建起点、线、面全面覆盖的军民通用装备器材预置预储格局……

今年5月9日,北京展览馆,第八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由民营企业推出的一些新产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来自总装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部的信息表明:目前已有百余家民营企业通过资格审查,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已初具规模。

2007年,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全军和武警部队装备建设的科学发展实践表明,这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方向明确,成果越来越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