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护航编队技术人员正在进行食品安全监测
护航编队准备进行直升机垂直补给
护航编队在国外港口进行物资补给
初秋,我海军第十一批护航编队胜利返航。记者随舰在海上生活了半年多,体重一点没减。一次,编辑部打来暖心的问候电话,记者正随舰在土耳其访问,当即告诉家里不必挂念,我们的保障很给力,我们在海上真方便。 采购车开进国际大市场 【记者手记】护航编队日行千里,官兵们早晨吃的还是地中海风情的早餐、西式糕点,晚上就餐食用的已是土耳其烤肉、蔬菜沙拉。一日三餐不重样,独具异域特色的食品走上了远洋护航官兵的餐桌。有的战士开玩笑说:“我们吃遍了五湖四海。”马上有战友补充说:“首先是我们走遍了五湖四海。”护航编队采用商业化综合补给模式,多渠道构建的综合保障网让远洋保障很轻松。 【目击见闻】巨大的粗壮吊臂将一箱箱新鲜蔬菜水果、冻品干货吊装上舰,满载巨型水罐的重型卡车来往穿梭,数台大功率油泵昼夜不停为舰艇输送新鲜“血液”……7月22日,吉布提港码头上热火朝天,“微山湖”舰正在进行靠港补给,现场实施补给的是吉布提码头工人。如今,外国人为中国军舰实施补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是编队第13次停靠国外港口实施补给。”编队后勤组组长周方晓告诉记者,护航编队的“远洋采购车”开进国际大市场进行定期靠港补给,标志着中国海军依托国外港口,以商业化模式实施大批量综合补给的保障模式已经走向成熟。从临时靠港补给到定期靠港补给,从单一港口到多个港口,经过十一批护航编队经验的积累,海军现代远海后勤保障已实现质的飞跃。 远洋补给链安全高效 【记者手记】干货量大、海况较好,综合补给船上场,进行并靠补给;海况不好,干货少且急需,直升机盘旋而起实施垂直补给;补给量不大、海况较好,采取小艇转运……各种补给方式灵活运用,大大提高了保障效率,减少了补给成本。 【目击见闻】一个风平浪静的午后,亚丁湾中部海域,两艘小艇忙碌穿梭于祖国商船与“微山湖”舰之间,从万里之外的祖国商船捎带来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护航编队。这是编队依托国内商船捎带实施保障的场景。 7月24日,亚丁湾西部海域浪大涌急,编队指挥员杨骏飞下令:采用舰载直升机吊运物资进行补给。当天,舰载直升机起飞16个架次,转运物资近10吨,垂直补给大显威力。 第十一批护航编队远航6个月来,编队进行海上主副食补给18批33舰次,补给油水35舰次,远海保障始终不断线。 编队政委夏克伟告诉记者,在陌生海域全方位检验航行、并靠、直升机吊运、小艇转运等多种补给方式,让护航编队远海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护航编队已构建起国外岸基保障为主、商船捎带为辅的综合保障网络,“远洋补给链”安全高效。 青菜水果鲜绿如初 【记者手记】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份水果,包菜、娃娃菜、紫甘蓝,新鲜蔬菜不断顿。曾几何时,出海最难吃到的是蔬菜,蔬菜保障难是制约远航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我护航编队的菜盘子里,每天都有鲜绿如初的时令青菜。借助科技手段、开发科技潜力已成为护航编队实施后勤综合保障的鲜明特色。 【目击见闻】记者在“微山湖”舰货携库看到,罐头类食品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百余种通过先进技术处理的绿色、保鲜的成品化集成食品,净菜、脱水菜、真空菜一应俱全。采用了纳米技术的“气体置换”包装使果蔬“呼吸”更通畅,加上适当的温、湿度,使果蔬时时处在缓慢的“生长状态”。记者随舰出海6个多月,不仅能天天吃上蔬菜,而且蔬菜色泽、种类、营养成分丝毫不逊于陆上。 科技正为我海军远海保障插上腾飞之翼。编队后勤部门科学调整设置了适合远海长时间贮存的空间结构,在借鉴前十批护航编队经验基础上,多次进行了水果、蔬菜保鲜实验室试验,叶类蔬菜保鲜可达50天。臭氧保鲜机、锡纸带孔保鲜、氮气气调保鲜、控温、除湿、灭菌优化存放环境……随着这些高科技越来越多地运用,我海军远海综合保障能力也同步实现新跨越。 (本稿配图由汪汉宗、亢凯、本报记者陈典宏、程必杰提供)
上一篇:中美两国海军举行首次反海盗联演
下一篇:千里管线,尽在掌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