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潮头观澜
■有人说现代战争已经进入“读秒时代”,分秒必争。逐级请示、层层上报,依靠电话呼叫,手工记录的传统保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战场需要。
■面对挑战,广州军区某通信团“争分夺秒”,为后装保障插上“信息化翅膀”,以全新的后装保障理念、信息传输手段、补给调配方法,确保保障链条快速运转,精确高效。 (林 飞)
单装需求直达“中军帐”
初秋时节,岭南大地战鹰呼啸,铁骑轰鸣。天刚拂晓,一场演练便在某野外驻训场拉开帷幕。广州军区某通信团数十个作战单元,在广阔的战场空间,编织起无形的信息网络。
伴随红方进攻节奏加快,六连数辆通信车辆分散深入战场构设新的通信节点。
“3号通信车油料不足,请求补给。”战斗中,一条信息直接从单装传输到该团“中军帐”的油料补给席位上。车辆位置坐标、补给油料种类数量、距离最近的保障点……各种数据信息在信息终端上同步显示,油料股股长胡鎏圣立刻将信息发往相应的补给分队,油料运输车迅速出动,补给到位。
“以往进行后装保障,一般都是逐级请示报告,遇到紧急情况,往往措手不及。”该团领导介绍说:“过去,由于单装乃至分队没有专门的后装信息模块,保障信息只能通过电台逐级上报,而在‘中军帐’相关席位又缺乏专门的数据系统,大量信息的录入、统计、调配工作让指挥部应接不暇,难以实现准确及时的保障。”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实现逐级保障、越级保障、加强保障等多样化保障方式,才能让部队行动更为灵活。”近年来,他们通过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装备车辆上加装了信息化模块,使保障信息从单装直通“中军帐”;专门开发相关软件,使财务、油料、被装、装备零件等保障信息直接传输到相关席位,并自动生成统计数据,为实现多样化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补给时间实现最短化
演练进入白热化,多种保障信息从各路作战单元纷至沓来。令记者意外的是,后勤指挥员下达指令时,各保障分队、小组已经整装待发,从各个保障点赶赴指定地域。
命令还未下达,保障分队缘何未卜先知,提前做好了准备?
“过去实施保障,申报、审批、调配逐步进行,如今通过信息系统,所有准备同步展开,实现了补给时间的‘最短化’。”团领导的话一语中的。
信息的通畅,不仅给“中军帐”减少了负担,也为执行的末端提供了方便。
演练中,在2号保障点上,指挥员、保障组副组长刘智鹏说:“以往收到上级命令才开始准备物资,不仅耽误时间,而且由于情况紧急容易忙中出错。而现在附近的台站、分队只要一提出需求,我们第一时间即能收到需求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任务职责、保障预案进行预先判断,准备保障物资、调配运输力量、规划补给路线,时间相对充裕,保障更为精确迅速。”
战斗间隙,三连请求补给。接到指令后,4号保障点的保障车辆沿3号高地右侧道路疾驰,而蓝方炮火恰好对这一地域实施炮火覆盖,车辆“被毁”。收到情况,“中军帐”立刻命令附近的3号保障点,派出车辆实施保障,由于预先得知保障需求,各项准备都已完成,很快便将物资送达,通信网络如期开设。
从被动补充到主动保障
台站、保障点、保障基地……演练中,抢修车、油罐车、运输直升机在战场上穿梭往来,如同一条条“血脉”支撑起庞大的战场体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战场上,若想确保每个台站能够迅速获得保障,须将目光放在整个保障体系。”该团领导指出了保障关键所在。
以往,保障点的物资存量有限,必须依靠上级部门进行补充,而大型的保障基地往往位于部队后方,每次输送物资数量大、行驶距离远、等待时间长,如果没能及时到达,即便收到前线的保障需求,也是“鞭长莫及”。过去按照计划补给相对简单,如今保障点要对附近的台站、小组、分队遂行随机保障,各类物资消耗难以确定,保障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在该团“中军帐”内记者找到了答案。
信息终端荧屏闪烁,油料保障席位上,只见各个保障点油料、弹药、零部件等各种物资的存储量,随着战局推进不断发生变化。
“2号保障点油料接近临界点,3号保障点口粮不足……”当各保障点物资下降到一定范围,保障处便根据预案及时对其进行物资补充。
据了解,通过保障信息系统,在“中军帐”内就可监控各个保障点的物资储备消耗情况,变过去的被动补充到如今的主动保障,确保部队执行任务时补给“不断线”。
上一篇:一名老助理的“战地感言”
下一篇:三军贴近实战砥砺打赢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