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不一样的治军理念,不一样的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异域风情,在对照比较中,开阔眼界,启迪思考。
近日,国防大学从6个教研部各个学科领域挑选一批中青年专家赴泰国、印度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一路走来,颇有收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代表团团长、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洪晓东介绍说:“专门组织中青年专家出访考察在我校尚属首次,这是贯彻落实全军部队训练和院校教育改革集训精神的实际举措,旨在提升教研人员‘双员型’、‘联合型’素养,促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质量提高。”代表团重点考察了两国军事教育训练理念、体制、模式以及科研情况,普遍感到,泰国和印度军队建设虽与我军同处于发展阶段,但他们现代军事教育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很有特点,某些方面比发达国家更有借鉴意义。
代表团到访的泰国武装部队预备军官学校,担负着为陆海空三军和警察培养预备军官的任务。该校三个年级学员各编为4个营,每个营下属3个混编连,从军官培训初期就打下了“联合”的基础烙印。两国军官晋升更高一级职务都需经过相关院校的培训,院校教育伴随军官的整个军旅生涯。印度一名普通海军军官,要成为一名高级军官,必须经过9年不同院校的学习。
两国都注重多领域的“联合”培养以及海外任职培训。通过不同的岗位交叉任职提升军官的综合素质,一般3~4年就进行岗位轮换,特别是军事院校教员任职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大部分高中级军官都有出国维和、学习、出访、学术交流以及任职经历。泰国国防学院还安排军队高级军官与地方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重要官员同班施训,提高战略素养。
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研究员赵智印感慨地说:“相比之下,我们军官的任职经历较为单一,即使是从事军事指挥专业教学的教员,离开部队10年以上的也很常见。”
坦诚交流,解疑释惑
在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印方派出9名研究中国和南亚问题的专家与我方交流座谈,其中2名在中国留过学、3名有军方背景,他们对我军的研究比较深入,提出很多感兴趣的问题。
国防大学代表团一行12人,涵盖了陆、海、空、二炮各个军种和战略、战役、政工、后勤与装备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是从教研一线选拔出来的年轻专家,他们回应和阐述了对方的疑虑和关切:“中国每年军费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大审批,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和财政拨款制度,国家和军队都有审计部门监督,军费开支是透明的,不存在隐形军费。”“航母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我国改造的航母平台将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工作,中国建设发展航母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地区。”
“你们的回答很坦诚,问题研究也很专业,坚持宣传自己的理念和主张,今后需要多组织这样的交流。”外方多次在讨论后向代表团专家坦言。
出访期间,印度海军还专门邀请代表团参观其最先进的隐形护卫舰,即便对作战性能方面的提问,也能欣然作答,气氛十分轻松和友好。不管是印度还是泰国学者,都感到专家交流可以通过学术碰撞达到良好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回国后,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张军果率先将出访见闻和感悟,引入到为省部级领导和军师职指挥员培训班的授课中,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对比分析,使学员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出访体会交流会上,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教授陈军生建议:“周边国家对我快速发展仍心存疑虑,尤其是中下层军官和民众对我和平发展政策知之甚少,今后应从维护国家和地区和平发展环境的角度,在研究方向上向周边国家倾斜。”
战役教研部副教授孟凡明说:“每一个出国考察和留学归来的教研人员,无一不想把在国外所见所闻、所学所悟用到教学科研中,这是使命和责任使然。”他结合出国经历提出的一些设想,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
此次代表团大部分成员是第一次出国,普遍感到通过与外军面对面交流和实地对比考察,对外军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我军队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产生诸多启示。该校政治部主任吴杰明说:“实施高素质军事教育人才复合培育工程,就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军事留学、出访考察、学者互访等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专家走出国门,接触外军、了解外军、研究外军,努力增强他们的战略素养,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工作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