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人风采

彭德怀与长征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1-05-2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血战湘江
    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左”倾错误领导者否定,他们坚持要求中央红军按原计划渡过湘江,进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如此以来,血战湘江就难以避免了。
    红三军团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红军大部队渡过湘江,进行了异常顽强、激烈的战斗。彭德怀命令红五师赶赴新圩阻击由南面北上的桂军;又命令红四师在光华铺阻击追来的桂军和湘军。新圩是桂军到湘江的必经之地。11月28日凌晨,红五师刚布置好阵地,桂军两个师就在白崇禧的指挥下,凭借兵力和装备的绝对优势展开猛烈进攻。经反复拼杀,红五师挡住了桂军第一天的进攻。第二天,桂军增加了兵力,并派飞机参战,战斗更为惨烈。红五师指战员拼死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白刃战,击退敌数十次进攻,但自己伤亡很大,全师由3000多人减少为1000多人。29日晚,桂军又出动4个团进行偷袭,突破红军在光华铺的阵地,直插界首渡口。万分危急时刻,彭德怀亲自到江边指挥阻击敌人,并电请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快速过江。他命令部队集中火力,待敌人靠近时再突然反击。广大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三昼夜,终于用英雄气概和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12月1日,对于中央红军来说可谓是生死攸关:红军还有三分之二人马没有过江,而敌人则更加疯狂地抢夺渡口。军委在下达紧急作战命令后,中央又发布政治指令:望高举胜利的旗帜向火线冲去!在我军的历史上,像这样既下军事命令又下政治指令的情况极为少见。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经过奋力拼搏,中央纵队和后卫部队终于渡过湘江。此时,彭德怀才奉命率红三军团撤出阵地,渡江西进。
    红军在湘江的惨重损失,使彭德怀更加痛恨  “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指挥,盼望党中央能实现正确领导。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彭德怀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评了李德、博古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军事错误。由于红三军团第六师遭到敌人的袭击,彭德怀没有等开完会就赶回前线指挥战斗了。对于会议决定,他完全拥护。会后,红军开始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
攻占娄山关
    1935年2月18日,红军二渡赤水,准备重占遵义。而要打遵义,必先攻下娄山关。娄山关是大娄山脉主峰,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一旦攻占娄山关,遵义便无险可持。2月25日,军委决定将进攻娄山关的任务交给彭德怀,由他统一指挥红一、三军团和干部团。为保证攻下娄山关,彭德怀亲自作战前动员。激战开始了,红十三团担任主攻任务,团长彭雪枫指挥部队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敌人凭险据守,红十三团始终未能抢占制高点。这时彭德怀赶到了,他坚持靠前指挥,以便能看清娄山关口的情况。参谋长邓萍劝他往后撤一点,彭德怀气呼呼地说:“指挥员怕死,部队能冲锋陷阵吗?”为尽快消灭顽抗之敌,他电令其他三个团急速向娄山关靠近,全力投入战斗。26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彭德怀下达务必攻克娄山关的命令。各路进攻部队与守敌经过几番厮杀,终于控制了娄山关,敌人溃逃遵义。红军乘胜追击,将遵义团团围住。当晚,彭德怀命令红三军团发起猛攻,随即攻占遵义,并给前来增援的敌军以沉重打击,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物资,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会理风波
    国民党军在遵义战役中惨败,蒋介石认为是“奇耻大辱”,决定直接指挥战事,企图一举将红军围歼在遵义、鸭溪狭窄地带。毛泽东和党中央将计就计,声东击西,迂回穿插,以调动敌人,寻机歼灭。于是,红军三渡和四渡赤水河,随后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然后调头北上,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毛泽东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是依靠红军战士双脚不停地奔跑来实现的。既然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疲惫不堪,红军将士当然也十分疲劳、苦不堪言。加上对中央的战略意图不了解,因而有人对毛泽东的指挥产生了怀疑和不满,甚至发牢骚说:光走路不打仗,没有被打垮,倒要被拖垮。林彪就是这种消极不满情绪的代表人物。他先是埋怨毛泽东指挥部队尽走“弓背路”,接着打电话要求彭德怀出来指挥遭到彭的拒绝,最后他竟然不顾聂荣臻等人的反对,给中央写信要求毛泽东下台,由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这场风波严重干扰了中央的战略指挥,必须立即予以纠正。于是,毛泽东建议在会理召开会议,以期统一思想认识。
    5月12日晚,会议在会理城外铁厂村召开。为躲避敌人飞机轰炸,会场设在临时搭起的一个草棚里。事情因林彪挑起,板子却打在了彭德怀身上。张闻天主持会议,并作了报告。林彪见事情闹大了,低头不语,暗自琢磨如何应对。毛泽东却突然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这一句明显带有保护性的话帮助林彪解了围。然而,毛泽东认为林彪的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所以对彭德怀提出了严厉批评。彭德怀很难过,但因大敌当前,又认为大家都是出于好意,没有做过多的辩解,而采取了事久自然明的态度,还主动作了自我批评,从而维护和增强了党的团结。
 

 

    风云突变
    6月18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两军会师后,党中央主张北上,而张国焘则主张南下川康边,并企图以武力控制中央。
    张国焘深知要想实现个人野心,没有人支持难以办成。他首先想到了拉拢和争取彭德怀。随即,派秘书长黄超做说客,送来一些牛肉干和几十斤大米,又拿出300元银洋要彭德怀收下。黄超说,张国焘很了解和尊重彭德怀,希望他支持南下主张。彭德怀立刻明白了对方的来意,板着脸不客气地说:你把东西带回去吧。黄超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离去。
  此时,张国焘控制着总部的密码本,中央无法与各军团联系,假如张国焘依仗人多势众搞突然事变,要挟中央,后果不堪设想。关键时刻,彭德怀对毛泽东说:我闻到了一种血腥味,你要提防张国焘。红三军团进驻巴西后,彭德怀每天到前敌总指挥部和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的驻地,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并秘密派十一团隐蔽在毛泽东驻地附近,以防万一。他还另编了密码本,并派人迅速送到红一军团。
    9月9日,张国焘密电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并别有用心地提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企图危害党中央。为贯彻党的北上战略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党中央果断决定率领右路军中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迅速脱离险境,先行北上。在这风云突变的关键时刻,彭德怀坚定地站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一边,表现了坚强的党性原则和长远的政治眼光。10日凌晨,彭德怀派杨勇率十团和十一团交替保护党中央。彭德怀率领警卫人员陪同毛泽东走在队伍最后面。刚刚走出十多里路,陈昌浩派李特带几十名骑兵就追了上来,送给彭德怀一封信,阻拦北上。彭德怀把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耐心地对李特等人说服教育,指出南下是没有出路的,红军要讲团结,并对彭德怀说:给他打个收条,我们后会有期,四方面军的同志是一定会重新北上的。慑于毛泽东的从容大度和彭德怀的神勇威武,李特没敢轻举妄动,从而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9月12日,中央红军在俄界会议上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彭德怀临危受命,积极协助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经过艰苦转战,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
纵横驰奔
    红军刚到达吴起镇,敌人的骑兵部队便尾随而来。毛泽东决定打退追敌,切掉尾巴,避免把敌人带入根据地。彭德怀具体指挥了这场反击战。他利用有利地形,制定了伏击敌人、堵其退路、围而歼之的作战方案。10月20日清晨,彭德怀指挥部队在山沟里设下埋伏。当敌人进入伏击圈以后,彭德怀一声令下,几十挺机枪同时开火,大批手榴弹抛向敌阵,敌人纷纷滚落马下,许多战马受惊,到处乱窜。冲锋号响起,红军战士奋身跃起向敌人冲去。经过数小时激战,消灭敌人1个骑兵团,击溃3个骑兵团,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多匹。
    战斗进行中,毛泽东带领作战科长伍修权来到前线观察战场情况。当他看到敌军人仰马翻、四散溃逃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忙高兴地说:“步兵追骑兵打,这是个创举啊!”回到驻地后,毛泽东赋诗赞扬: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后来见到这首诗后,将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表现了不居功自傲、谦逊平和的优秀品德。这在党内军内已传为佳话。吴起镇伏击战的胜利,是中央红军给陕北人民的见面礼,标志着红一方面军结束了两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宣告结束。彭德怀在长征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将丰碑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