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风采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 > 红色传承 > 军人风采

雷锋精神永驻军营:今天,我们接过雷锋的枪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2-29

★主题词:热爱人民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50年前,雷锋写下的这些心语,今天读起来依然振聋发聩。

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根本宗旨。八一军旗下,雷锋那熟悉的背影,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地震灾区,是谁寄来了汇款?孤寡老人,从哪里飞来儿女?门前积雪,是谁早早地清扫?江河小桥,是谁悄悄地搭起?一代又一代的官兵践行着爱人民、为人民的忠诚誓言。

今天,千万个雷锋行进在我们的行列里。看,在云南彝族的山寨里,在边关雪夜的小道上,在江淮大地的村落里……到处都有那一抹忙碌的军绿。

——编 者

彝族少年阿吉木寻亲记

洪 涛 李 林

新学期伊始,云南楚雄紫溪山下的前进小学如期召开家长会。会上,一名穿军装的“家长”引起班主任杨帆的注意。这个从未谋面的军人,会是谁的家长?“报告!我是某部四连指导员李宗杰,代表阿吉木的家长来开会。”

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今年11岁的阿吉木,出生在楚雄紫溪镇冷水村,读小学三年级。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阿吉木与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

5年前,阿吉木上山砍柴时,与一位军人相遇。了解了阿吉木家中情况后,这位军人主动伸出援手,不仅每月为阿吉木寄来500元钱的生活费,还常常写信鼓励他。从此,阿吉木就称呼这位军人“干爸爸”。

去年,阿吉木多次到附近的部队寻人,希望能与“干爸爸”再次相聚,当面表达感激之情。“‘干爸爸’的嗓门很粗,挎个旧帆布包……”阿吉木努力回忆,希望有人能帮他圆梦找到“干爸爸”。

《寻找阿吉木的“干爸爸”》一文经媒体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可笔者几经周折,四下寻访,仍一无所获。

但令人惊喜的是,又有许多穿军装的“干爸爸”闻讯后加入了对阿吉木的爱心资助行列。

在这群“干爸爸”眼里,阿吉木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亲、一样可爱。每逢假日,他们就把阿吉木接到部队。藏族士官次旺当起了阿吉木的“家教”,为他辅导汉语、补习功课;排长潘精华雷打不动地从每月工资里省下一笔钱,给阿吉木积攒大学学费……点点细微的关怀,让阿吉木感受到家一般的爱。

一位军医和8个边疆少年

张 磊 苟喜娜

一串脚印,一路风雪。2月22日凌晨,新疆军区某高炮团军医杨华湘正急急忙忙赶往维吾尔族少年阿尔迪家。

几分钟前,杨华湘被一阵电话铃吵醒,阿尔迪的母亲焦急地告诉他,孩子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他匆忙拿起药箱,顶着风雪赶往距部队几十公里远的阿尔迪家。

今年10岁的阿尔迪,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生活十分拮据。杨华湘了解情况后,向阿尔迪伸出了援助之手,无偿资助他上学。15年来,杨华湘先后资助8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儿童,他们中已有6人考上大学。其中,买买提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艾买提江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小阿尔迪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没有政府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杨华湘平时常说的一句话。他从小家境贫寒,在政府资助下,才考上大学,成长为一名军医。他感恩社会大爱,从拿到第一份工资起,便走上了资助失学儿童的爱心之路。

塔牙古丽是8个孩子当中最有艺术天赋的,杨华湘初识她是在街头的一个水果摊边。一个漂亮的哈萨克族小姑娘,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优雅的舞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塔牙古丽家里很穷,父母没钱让她上艺术班,小女孩只能自己对着镜子练,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是她的练舞场。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杨华湘决心帮她圆一个舞蹈梦。如今,塔牙古丽已经顺利考上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在杨华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战友投入到爱心活动中,与贫困孩子结成帮扶对子。

边疆的冬夜,雪越下越大。杨华湘向风雪深处走去,他走得那么坚定,那么执着……

200多张汇款存根讲述的故事

马致中 特约记者 齐明宇

2月下旬,皖北大地生机盎然。记者来到武警安徽省总队利辛县中队,看到让人心动的一幕:摆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堆汇款单收据存根,足有200多张。这是中队指导员李明8年来义务资助5个孤儿的见证。

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张汇款单都是一个绿色的希望,静静地诉说着一段真情大爱。

李明资助的5个孤儿来自安徽省利辛县的两个家庭。

2月24日,刚巧碰上李明要去看望孩子们,记者一同前往。

上午,李明带着一些方便面、火腿肠和饮料,来到孩子们的村庄。车子刚驶到村口,热心的村民便围了上来,不停地和李明打招呼,就像久别重逢的乡亲。

“你看,现在村里都盖上新房了。”提起2004年9月第一次来到村里的情形,李明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已进入秋季,可他准备资助的孩子只穿着一件大汗衫和一条大裤衩。目睹此景,李明深受触动,留下500元钱后含泪离开。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他都要带着食品和慰问金去看望孩子们。每次都要和孩子深谈,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008年3月,李明担心日后工作调整,没时间去看望孩子们,就给两个家庭各办了一张银行卡。每次领工资,李明就给两个家庭每家存入200元钱。

去年7月,李明资助的一名孤儿初中毕业了,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和村民们一起送到中队,感谢资助自己多年的恩人。李明说:“如今有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外出打工了,每周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告诉我他们的近况。”

握别李明,记者感到他的手特别有力。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