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九连车队行驶在川藏线上。易剑雄摄
危险!立即撤离!”
盛夏时节,一队“钢铁长龙”在川藏线上蜿蜒行驶。突然,山崖上滚落少量泥石,带队的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九连指导员林茂当即判断:将要发生泥石流。他迅速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带领车队撤离到安全地段。不久,泥浆裹着石块瀑布般倾泻而下,九连官兵又一次成功规避泥石流。
一趟进藏运输,犹如一次生死征战。被誉为“铁骑先锋”的九连,一次次闯过“生死线”,安全行驶6790多万公里,运送各类物资11.7万余吨,创造了进藏运输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的奇迹。
安全连着使命,使命催生责任
全长3176公里的川藏公路,横跨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穿越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急流,平均海拔3500米,高山峡谷地段1300余公里,坡道路段占86%,雪崩、塌方、泥石流终年不断,素有“生死线”之称。
一次,班长赵海开车上高原。车队行至色季拉山顶与对面车辆会车时,由于雪大路滑,汽车横滑至悬崖边,右后轮悬空,赵海惊出一身冷汗。他稳定情绪,点火,挂挡,加油……随着几下令人心惊肉跳的晃动,车身缓缓驶离险境。
像这样的生死历险,在川藏线上跑了14年的赵海已经历了60多次。为了完成运输任务,连队官兵一次次闯过“鬼门关”。
一年冬季,川藏公路南线义墩沟发生大塌方。公路持续阻断两个月,驻军燃油和军需物资频频告急。此时,唯一的通道是兵站部车队已14年没有走过的川藏公路北线。
九连官兵出发第二天就遭遇暴风雪,车队艰难地在冰雪路上爬行。松岭口短短10多公里路段,车队整整走了一天。
风大雪急,在海拔5200多米的达玛拉山半山腰一个“S”形转弯路段,路上积雪厚达40多厘米,驾驶员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危急时刻,带队的6名干部肩并肩,拄着木棒一步一挪往前探路。车队沿着他们的足迹,艰难蠕动。
“稳住油门,打准方向,赶快通过!”时任连长朱国伟站在山顶最危险的拐角处,一边用手势指挥车辆通过,一边顶着风雪大吼:“朝我开,只要不把我掀下去,你们就没事!”当最后一辆车通过后,朱国伟一头栽倒在雪地里,半天没缓过劲来……
运输任务越重,安全工作越实
今年第三趟进藏运输任务出征在即,九连“王牌驾驶员”四级军士长、代理排长赵家田却生病住进了医院。
车队出发前一天,赵家田悄悄溜回连队。本以为会受到官兵欢迎,没想到连队干部却命令他立即返回医院。指导员林茂说:“决不让一人带病上路,这个规矩谁也不能破。”
人有问题不上车,车有问题不上路,路有问题不冒险,这一“铁规矩”九连坚持了30多年。在川藏线上行车20多年的团长刘昌斌深有感触地说:“在险象环生的川藏线上,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酿成大事故。”
军规如铁,才能安全如磐。2009年6月的一天,车队刚从义墩兵站出发不久就接连3次出现险情。带队干部查找原因,驾驶员刘小兵的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昨天路况那么好,可由于车速慢,到兵站很晚了,大家都没休息好,影响了今天行车。时速48公里的老规矩是不是该改一下了?”
战士的一句牢骚话引起连队干部反思:时速48公里是根据过去川藏线路况和车况等因素制订的,如今路况车况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安全标准高不等于以慢求稳保安全。
为此,连队干部连续7趟全程跟踪,对不同路段、路况、天候等条件下车队日行驶里程与车速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形成川藏线13个路段、8种路况、7种天候行车时速参数表,为连队安全行车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全标准越高,安全工作越实。近年来,九连先后总结形成带队干部总控、骨干监控、邻车互控、驾驶员自控的“四控管理法”,以连为队、10台车一个中队、5台车一个小组的“队中队”编组等20多条正规化安全行车经验,被上级推广。
安全需要奉献,创新赢得平安
那年,九连车队刚过左贡兵站,连长梁涛突然接到驾驶员李小白父亲病故的消息。他对李小白说:“老人不幸去世,我们已联系前方兵站订票,下午你就回家处理父亲的后事。”
李小白泪流满面:“连长,我走了,车谁开啊?”连长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你别管,我们想办法。”李小白心里清楚,车队的驾驶员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让实习学员开车走川藏线大家心里都没底。
下午,车队到达兵站。兵站教导员拿着费尽周折买到的一张票,让李小白立即赶往机场,他却含着眼泪说:“父亲已去世,我就是赶回去也送不了终,还是等任务完成再回去给他老人家磕个头吧!”
李小白放心不下还没放单的新学员,放心不下车队的安全,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团政委马伏枥得知情况后,动情地说:“九连年年闯奇路,趟趟平安归,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小白一样舍小家顾大家的官兵,甘于牺牲奉献,才筑起了九连安全发展的平安大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进藏运输条件越来越好,但九连官兵的牺牲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曾任九连连长、如今已是该团副团长的郭金标,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那次,他随九连车队夜宿川藏线海拔最高的邦达兵站。当晚,大雪来袭,天寒地冻。凌晨1时,他查铺时却发现不少战士没盖棉大衣,不禁纳闷。
第二天一大早他找到了原因:兵站海拔高、天气冷,为了确保第二天车辆启动能快些,战士们晚上常用大衣来盖水箱和发动机。
看到战友们宁愿挨冻也要用棉大衣盖发动机,战士刘泳淇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每当车队长途颠簸到达兵站后,他都主动要求站夜岗。一次,郭金标半夜起来上厕所,看见一个黑影在一台车前捣鼓什么。走近一看,见刘泳淇拿着一个百叶窗似的装置,正迎着寒风在发动机上测试。
看到连长,刘泳淇说:“我正在研究能帮助发动机快速预热启动的装置,有了它,战友们可以盖着大衣睡个暖和觉了。”几趟高原跑下来,刘泳淇站了数十班夜岗,终于成功研制出高寒山地发动机快速预热器。
短评:使命意识铸就奇迹
“西部奇路”川藏线,对常年执行运输任务的汽车兵来说,是一条充满挑战的“生死线”,但对驻藏部队和藏族群众来说,却是一条物资补给的“生命线”。汽车九连抓运输安全科学有效,创造了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的奇迹,让生死运输线变成了安全大动脉。
奇迹的背后是九连官兵强烈的使命意识。九连官兵始终牢记:运输关乎部队生存,车轮连着西藏发展,神圣使命激励他们一次次义无反顾风雪出征。然而,他们又深知:没有安全,就无法完成使命,保证安全运输,是履行使命的“最重底盘”。因此,九连官兵始终把行车安全作为履职尽责的一条“底线”,无论任务怎样繁重、条件怎样艰苦,都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并把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靠奉献战胜艰险,靠创新赢得平安,在风险莫测的川藏线上实现了完成任务与确保安全“双赢”。
35年安全无事故,是高原运输线血脉畅通的标志,也是汽车兵履行使命的标高。九连的事迹再次启示我们:使命意识铸就奇迹,安全保障推动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我们主动把安全上升到合格履行使命的高度和境界,就一定会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