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踏访西部边防线:万里边关美如画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6-14

   初夏时节,记者再次翻达坂,穿大漠,踏访新疆军区万里边防线。目之所及,耳之所闻,不仅有浩瀚戈壁、茫茫草原、巍巍天山等典型的边关景色,更多的是崭新的营盘、平坦的路网、浓浓的关爱、快乐的笑脸……党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来,西部边关的座座军营、哨所的变化变迁,就是一幅幅科学发展的壮美画卷——

    人民军队 6月7日

    ★第五代新营房

    海拔3000米以上连队全部落成

    在斯姆哈纳边防连,记者看到新楼房主体已经落成,官兵们正忙着帮助工人搬砖运瓦。尽管是刚刚巡逻归来,身体疲惫,但大家干得十分带劲,看不出丝毫的倦意,个个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

    新疆军区守卫着6700多公里的边境线,边防连队和哨所大多驻扎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高原,气候恶劣、环境艰苦。在卫国戍边的历程中,边防官兵先后住过地窝子、土坯房、砖瓦房和砖混楼。由于老式营房生活设施不配套、房屋保温差等原因,取暖难、吸氧难、如厕难、洗澡难等一直是困扰高原守防官兵的生活保障难题。

    2007年初,军委、总部和兰州、新疆军区作出决定,投入巨资对神仙湾等高海拔连队后勤设施进行系统建设整治。随即,一场以神仙湾边防连建设先行试点,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致力改善高原边防官兵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战斗在高原打响。2008年10月8日,投资1400多万元、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首座第五代新营房在神仙湾边防连竣工投入使用。从此,第五代新营房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在高原上一个个接连拔地而起。

    记者从新疆军区营房处获悉,今年10月份之前斯姆哈纳边防连新楼房正式投入使用后,标志着军区海拔3000米以上的边防连队将全部住上第五代多功能新营房。

    据了解,作为新近建成投入使用的别迭里边防连新营房,除采用前期30多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具有净化直饮水系统、太阳能与柴油机发电系统、太阳能与锅炉洗澡系统、化冰用水与伴热排水系统、锅炉取暖和太阳能取暖系统等“十大系统”外,还扩展了多项新功能,更加人性化。

    “十大系统”的运行,使官兵们吸氧在床头,娱乐不出楼,随时可洗澡,如厕不再愁……战士李斌感慨道:“新营房是我们的‘幸福驿站’。”

    ★“一路两网”

    边关畅如流水固若铜墙

    “驱车行边关,艰难如登天,身子颠散架,肠胃乱翻天……”这是10年前一位记者行走西北边关后写下的一首打油诗,凡是常走边关路的都会留下类似的深刻印象。

    初夏,记者在阿拉马力边防连跟随连队官兵乘坐新型高原巡逻车,疾驰在可以通行两辆车的沙石路上。尽管路边戈壁滩、盐碱地、翻浆地、沼泽地不断,但记者坐在车内并不觉得颠簸。连队指导员张立强介绍说,官兵们乘车巡逻一次,以前要花费好几天时间,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跑个来回。

    近年来,军区在防区共修建边防巡逻路6000多公里,北疆防区90%以上的巡逻路直抵边界点位,所有边防一线连队、哨所都实现了“路路通”,基本上完成了巡逻路、铁丝网、控边信息网为基础的“一路两网”建设。

    有了路,边防就会畅通;有了“网”,边防会更坚固。为从根本上解决边防官兵巡逻执勤的行路难题,从1996年至今,国家边防委和各级边防部门投巨资用于西北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为每座哨所新建一条边境乘车巡逻路、边境人行巡逻路、边境铁丝网和控边信息网。

    在博尔塔拉军分区作战值班室,记者看到监控电子屏幕上图像频移,“电子眼”正对5名企图越界的“不法分子”进行“追踪”,并将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送给巡逻分队。巡逻分队通过记录取证、观察搜索和导航定位,很快将“不法分子”制服。

    去年,该军分区在重要点位和重要区域安装了高压脉冲、光纤报警系统和高清红外监控头,引进了边海防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控,在千里边防线上织起了一张坚不可摧的防控网。

    ★网络进哨所

    万里边关天涯如咫尺

    “嘀嘀……刘编辑您好!我拍了一张巡逻的图片,想投稿到军区政工网上,您能帮我看看吗?”这是什布奇边防连一名战士通过“飞秋”给军区政工网编辑的留言。几秒钟后,一张清晰的图片已传送到编辑的电脑上。被称为“天涯哨所”的什布奇边防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这一变化,是西北边关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连日来,记者踏访边防,发现所有边防营连和执勤哨所都联通了通信光缆。在全军大雪封山期最长的红山嘴边防连,记者看到战士小李正通过可视电话与家人通话,电话屏幕上图像清晰可见。挂上电话,小李对记者说,“可视电话效果非常好,边说话边看着妈妈,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军区边防部队“三网”电脑终端人均数量和网站,均处于全军领先水平。即使在距首都北京6000多公里的阿里军分区什布奇边防连,官兵轻点鼠标,也可以在军网上看到当天的所有上网报纸。

    记者在边防采访时了解到,5年前,西北边防连队大都是军内电话,地方线连不通,官兵与家人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书信,而一些封山连队看到书信都很奢侈。

    经过广泛调研,针对防区边防部队的实际,军区领导机关提出“干线军民合建光缆,支线军工自建光缆,点位科研成果支撑”的建设思路。到去年年底,军区边防哨所共建光缆400多条、数万公里,在全军率先实现光缆通信覆盖全区所有边防营连和执勤哨所。

    如今,一个集边防执勤巡逻、网络教学与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把边防一线连队和总部、军区机关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西北边防基本实现传输信道光缆化、电话交换程控化、信息网络宽带化,一个崭新的信息边关在大西北悄然崛起。

    ★现代化保障

    高原官兵与时代同行

    托克满苏边防连战士小张巡逻归来,灰头土脸,汗水浸透了迷彩服,回到宿舍拿起一杯“纯净水”一饮而尽,又跑到浴室冲了个热水澡,然后来到网络室打开网页阅读当天的报纸……

    战士巡逻归来的“三部曲”,如今与下班回家的都市工薪族一样。这些在人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是高原官兵多年梦寐以求的“美事”。5年前的高原边防连队“吃水靠砸冰、用电限时间、洗澡限次数”,像是与山下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边防官兵用电难牵动着兰州、新疆军区领导的心。他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有接引市电条件的优先引市电,能够利用自然资源的就建太阳能、水力、风力发电站等解决办法,要求军区机关各部门在财力、物力等方面向边防一线的“夜明珠工程”倾斜。

    目前,随着一种新型大功率太阳能发电站在帕米尔高原、阿里高原、喀喇昆仑山等高海拔边防连不断投入使用,九成以上高原连队告别了限时用电的历史。用电条件的改善使边防官兵的工作、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边防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为执勤官兵巡视千里边关插上信息化翅膀。

    吃水难是长期困扰高原官兵生活的另一大难题。从2004年起,军委、总部和兰州、新疆军区党委机关先后投入巨资全面推进边防饮水安全工程。新疆军区组织水文地质专家穿戈壁,越大漠,上高原,行程数千公里,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实地考察分析,提出科学方案。他们采取打甜水井、引山泉水、安装净水机等综合治理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线官兵健康饮水问题。

    ★人文关怀

    官兵“苦中乐”变“福中乐”

    “有苦不言苦,把吃苦当奉献,苦中有作为,苦中见精神……”这是军区边防官兵几十年来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各级领导机关倾心关怀边防官兵身心健康,倾力解决边防官兵困难,使边防官兵由以苦为乐变为幸福地快乐。

    如何保证高原官兵生个“健康娃”,成为新疆军区推进部队科学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军区出台一系列倾斜政策:高原已婚干部交叉任职政策,给他们营造生育的好环境;家属未随军的守防官兵适当延长假期,使官兵的孕前准备更加充分;建起“三优”健康服务网络,为边防一线开通医疗信息网,哨卡官兵可以随时获取医疗信息,进行健康咨询。为高原官兵建立健全生殖健康档案;对官兵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对拟生育的官兵专门进行精子活力检测,对已怀孕的家属定期跟踪,把好生育的每一道关。

    “阳光工程”给万里边关带来令人欣慰的变化。据了解,近年来,新疆军区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部队官兵新生子女的健康率由过去的80%上升到现在的97%,婚后怀不上孩子的情况逐年下降。

    走进北湾边防连,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战蚊虫,履使命”六个鲜红大字,这个每立方米蚊虫达1700只的“蚊虫王国”,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为切实改善北湾边防连官兵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军委、总部到兰州、新疆两级军区再到阿勒泰军分区,各级领导机关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筹资500多万元,建造集工作、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楼房、封闭式哨楼,将黑压压的蚊虫阻挡在室外;中国军事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新疆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连续6年在北湾进行防蚊虫药品和防护服试验。如今官兵可以穿上透气性好、轻便实用的新一代防蚊服,巡逻执勤、打篮球轻松自如,防蚊药品由过去气味刺鼻的防蚊精改进为清香护肤的避蚊膏,药效从15分钟延长至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