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8-02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阔视野,高度概括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精辟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深刻总结10年伟大成就,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增添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一面明镜,以史为鉴,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善于总结历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延续了中国奇迹,引起了世界的震撼;拓展了中国道路,吸引了世界目光。深刻总结这段辉煌历程,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轨迹,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和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气势豪迈,实事求是,令人信服。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0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犹如弹指一挥;但对于矢志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10年的时间,中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500强企业第二多的国家、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中国的发展既体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更体现在微观的百姓生活感受之中。这10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发展全民享受的公益性事业,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拓展、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10年的科学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推进了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任何道路的形成都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等新理念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无不意味着1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无不彰显了10年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所作出的独创性贡献;任何制度的最终确立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生产一线人大代表数量的大幅增加、基层民主选举的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无不蕴含着10年来我们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担当。伟大的旗帜凝聚了亿万民众的力量,伟大的道路铺就了成功的轨迹,伟大的理论体系唱响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旋律,伟大的制度保障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这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要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也要面对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走过了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马克思说过,如果斗争是在极其顺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10年来,我们经历了非典疫情的突然袭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多重冲击,经历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玉树、舟曲等地的自然灾害,经历了“藏独”、“疆独”的丑恶闹剧。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互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互联,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构成了盛世中国的成长背景。恩格斯曾经说过,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性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如何化“危”为“机”,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既在考验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在考验着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决心和信心。汶川、玉树凤凰涅?般的重生,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率先突围,奥运世博亚运的成功举办,无不彰显中国道路的震撼与力量。10年的经济飞速发展、10年的体制机制改革、10年的发展理念创新,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以思想观念的转变,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奠定了中国未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突出彰显科学发展主题,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铺就厚重底色

    伟大的实践源于理论创新的力量。回顾中国10年来发展的伟大历程,我们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展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惊人的速度和进步。但我们党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定位,也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位的正确判断。它启示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我国当前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进一步,事关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事关人民福祉的增加,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关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排除各种杂音干扰,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奇迹”,但一些与社会主义发展本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以历史浓缩的方式一下子释放出来,并不断侵蚀着发展的成果。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这一发展不再是对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单纯追求,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对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努力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着力改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不平衡发展问题;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好、协调好,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

    犹如进步是对挑战的回应一样,中国的点滴进步都是对矛盾和困难的化解。发展是永恒的,矛盾也是永恒的。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治的高度来定位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来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具有前瞻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来坚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将其贯彻落实到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我们必须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要把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作为关键点,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作为根本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必须以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制度,不再唯以GDP论英雄,而是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科学系统地衡量。

    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之路,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指明航向

    展望未来,改革的动力与阻力并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的机会与风险并存。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这条道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铺就了成功的轨迹。但如同交错反复、曲折前行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会只有坦途和顺境,还有险境和荆棘。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战略的干扰,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起,都在考验着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的决心和勇气。凝聚共识才能不为外界所惑,形成合力才能攻坚克难。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善于在曲折斗争中坚持和拓展前进的道路。

    10年科学发展,10年思想解放,10年理念更新。从提出到发展再到形成,科学发展观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历史的惯性、思维的惰性,又使得许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观念仍有生存的空间。一些陈旧落后的发展观念仍在不时掣肘,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仍未完全消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仍然顽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各种问题。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用发展着的实践推动理论完善,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民族与世界的互动、历史与时代的联结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规模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也要看到,经过30多年的持续深化,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到了“提升期”、“转型期”。面对深化改革开放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倒退,“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推向前进。”在经济建设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在文化建设上,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上,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在党的建设上,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既是我们党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的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踏踏实实地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深入贯彻国防和军队建设主题主线,不断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执笔:林培雄 颜旭 刘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