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7月21日,首都北京出现有气象记录61年以来的最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房山区河北镇,达460毫米,部分地区出现冰雹、龙卷风、山洪、泥石流。这场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区内涝严重。当前,正值汛期和自然灾害多发期,部队官兵应特别关注台风、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本报特约请总参某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高级工程师刘善亮、杨弘解答有关问题,希望各级部队在灾害性天气多发期加强科学防范工作,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实施防灾抢险。
记者:这次北京暴雨让大家措手不及,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此次大暴雨的成因吗?
刘善亮: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充沛的水汽、强烈的大气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热力结构,以及特殊的大气环流与地理条件。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城市的特大暴雨与“热岛效应”关系密切。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灾害,在多个方面吻合上述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暴雨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外围,南方持续的暖湿气流北上,为此次暴雨灾害提供了十分充沛的水汽。
二是北方冷空气南下。贝加尔湖高空冷涡带来的冷空气,在华北一带与西南暖湿气流剧烈交汇,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触发暴雨的形成。
三是北京地区特殊的地形。北京西依太行,北靠燕山,东南部平坦,地势呈簸箕形走向,低层暖空气与高空冷空气共同作用,在北京地区形成了强烈的抬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局部地区特有的环境条件。
四是城市热岛效应。通常条件下,北京城区的气温较郊区高2~4℃,在暴雨的形成和分布的不均匀性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述分析只是宏观上的描述,对于此次暴雨的成因,我军气象水文专家正在集中进行专题攻关。
记者:这次北京大暴雨和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无关系?
杨弘:4月初,我们牵头组织各军区、军兵种气象水文部门和科研院所,针对今年汛期气候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在前期大气环流异常的条件下,对太阳黑子活动低值向高值活跃,青藏高原积雪偏多,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等气候预测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与地方气象部门进行了会商。提出今年我国主雨带明显偏北,可能出现十多年来未见的分布结构,华北地区降水从多年偏少向明显增多转变,汛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并将预测结论向全军指挥机构和部队进行了发布。从目前验证的结果看,这个预报结论比较准确。
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全球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引起水面蒸发加大、水循环速率加快,这将使风暴的能量更强,更多降水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增加大暴雨和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出现的频率;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以及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增多;一些地区也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
我们认为,“7·21”暴雨与气候变化大背景及今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具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影响的主要因子是哪些,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记者:我们这次都见识到灾害性天气的威力了,请问灾害性天气对人类活动都有哪些危害?对军事活动有些什么影响?
刘善亮: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暴雨、干旱、冰雹、大雾、高温、严寒、暴雪、沙尘暴、雷电、龙卷风、大风等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台风、暴雨、雷电,以及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衍生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更为突出。台风登陆时,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农作物受损。暴雨常造成特大洪水、堤防溃决、江河泛滥、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冲毁铁路、公路、桥梁。雷电可损坏输电线、电子设备、通信设施,造成人员伤亡。
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军事设施和军事行动。暴雨可造成道路泥泞、桥梁受损、仓库机场被淹,严重影响部队机动,危及飞机起降和飞行。暴雨还可能使雷达和架空线路的通信中断,干扰无线电通信和电子设备,影响作战指挥和通信联络,可使电磁波衰减并缩短雷达探测距离,影响对目标的搜索和识别,降低和破坏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使用效能等。雷电可对各类无线电设备造成严重干扰和损坏,威胁地面人员和装备安全,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油库爆炸。台风影响舰船航行和舰载武器的使用,巨浪、巨涌容易造成舰船倾覆或断裂,严重影响海上作战行动。山洪、泥石流容易冲毁阵地、营房设施,造成人员伤亡、装备毁损。
记者:请具体谈一谈部队怎样防范和应对灾害性天气?
杨弘:有效防范气象灾害的影响是部队安全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应对灾害性天气主要应从增强风险意识、加强监测预警、积极开展防范准备、有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入手,扎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增强风险意识。要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对气象灾害的认知水平。特别是进入汛期时,要针对驻地气候水文环境特点及主要灾害发生规律开展专题学习,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危险性、严重性,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监测预警。要建立完善军队气象水文部门监测预警体系,并与地方气象部门建立灾害天气通报和会商机制,形成覆盖全军部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要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和部队战备值班体系,将气象水文部门制作发布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迅速向各级指挥机构、部队进行通报,第一时间让全体官兵知晓,为防灾减灾赢得时间。
积极开展防范准备。凡事预则立。各级机关和部队要把防范气象灾害纳入部队日常安全管理和部队战备训练议事日程,按照季节和地域分布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开展专项训练,尤其在组织野战训练、重大军事演练、重大集会等过程中,要制订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台风、防洪、防泥石流、防雷电措施,确保人员、武器装备、基础设施和行动安全。
有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从这次“7·21”暴雨造成的灾害看,在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的同时,关键是要使警报信息及时到达每个部门、每一个人手中,并快速组织开展抢险救灾行动。从目前情况看,军队的气象预报警报要到达每个指挥员和部队官兵手中,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已经成为紧迫的课题。我们认为,可以依托国防通信网、地方移动通信网和地方气象专用信息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气象警报传输共享平台;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军民一体化应急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气象观测探测、信息处理共享、分析预报和应急保障指挥等业务系统,显著提高军队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加强气象应急专业力量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研究,创新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手段,为部队防灾减灾和军队参加地方抢险救灾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超链接
军队受灾害性天气影响事例
1、暴雨导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1815年6月18日,因为暴雨倾盆,道路泥泞,拿破仑不得不把滑铁卢之战总攻时间推迟到上午11点半,暴雨造成的湿地和泥浆还使得步兵难以前进,炮兵无法拉起陷在烂泥中的大炮,最终致使联军普鲁士援军及时赶到,战局急转直下,拿破仑一败涂地,抱憾终身。
2、海啸导致日本战斗机损坏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仙台机场跑道遭海水淹没。日本航空自卫队松岛基地也被淹没,28架F-2A型战斗机和一些其他机型遭到永久性损坏。该机种为日本在美制F-16战机基础上研发的战斗机,主要用于对海攻击,单机造价1.1亿美元,28架该型战机总造价折合人民币250亿。
3、美军核导弹遭闪电袭击
1961年和1962年,位于意大利美军基地装载有140万吨级核弹头的“丘比特”导弹至少4次遭闪电袭击。闪电启动了蓄能电池,导致部分武器自动完成发射准备,险些酿成巨祸。为此,美国空军在导弹发射基地新增了闪电雷击转移塔阵列。
上一篇:中国队卫冕奥运乒乓球男团冠军
下一篇:五省市军民合力抗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