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跨越64年,奥运会第三次来到伦敦,颇有些造化弄人之意。1908年和1948年,伦敦之于奥运,均为危难时刻的“救赎”。不论是从因火山爆发而放弃举办的罗马那里临时“接手”,并将奥运会从世博会的“附属品”身份中摆脱出来;亦或是二战后主动申办,让“体育带来和平”的奥林匹克信仰重新在因战争四分五裂的世界人民心中树立起来,伦敦,两次都将处于十字路口的奥运会拉回“正途”,并实现历史性跨越。
但这一次,期待被“拯救”的却是伦敦,期待这17天的比赛、17000名运动员、3万余名记者以及那些难以估量的游客,能给这个为此投入了上百亿英镑建设资金并饱受经济衰退之困的国家带来繁荣和复兴,能让这个已从荣光中踯躅淡出的昔日帝国重新站在舞台中央。
很难说清,究竟是伦敦会因为成为首个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而自豪,还是奥运会因为再度来到伦敦而深感荣幸。
不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不管是心态的主动还是被动,当奥运会第三次与伦敦相遇,伦敦再一次成为奥运史上新的节点。在经历了雅典的百年洗礼和北京的无与伦比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何去何从?究竟该如何“经营”和管理?伦敦可以贡献怎样的经验?奥运会因此呈现出什么不同的气象?
伦敦奥运会,无疑已经给“继任者”提供了一次鲜活生动的观摩机会。
抠门也能办奥运
1948年,由于战后物资匮乏,第二次举办伦敦奥运会的英国政府告知所有代表团,请“自带干粮”,能与大家分享更佳。邻国丹麦一口气带了16万枚鸡蛋,荷兰农夫们直接将新鲜蔬菜、蛋糕和奶酪源源不断运至伦敦,法国人奉上的是上等红酒和牛排,美国人则每天从洛杉矶空运食品,共计1万5千块巧克力和5000份牛排,整个一派吃“百家饭”的景象。
谁料想,64年后,当奥运会的商业开发已经无孔不入,去伦敦倒是不用背干粮了,但记者连喝口水都要花钱买,按惯例发到手中的媒体背包没几天就“窟窿”百出,奥运村里运动员的床只有1.73米长,许多临时搭建的场馆角落里还堆满钢筋水泥;足球比赛门票卖不出去,就拆掉多余的座位;为降低成本把奥运村原有的4000间房屋计划压缩成仅2800间,尽管如此一来运动员只能多人挤一间房……伦敦奥组委为了省钱,可谓费尽心思,因为节俭实用是他们唯一的标准。如果说64年前伦敦“勒紧裤腰带”节俭办赛是时势所迫,那如今恐怕只能用“抠门”来形容。
淡定心态很重要
伦敦奥运会开幕以来,发生了许多“奇怪”的状况。开幕式上日本代表团没有被引入场内指定位置,而是被引导员直接带出了场外,结果没看到火炬点燃仪式;负责运动员接送的奥运班车司机迷了路,导致巴西女足在和英国队比赛之前,坐在班车内被绕了5小时路;朝鲜女足与哥伦比亚女足的比赛,大屏幕上显示的是韩国国旗,朝鲜队强烈抗议后,比赛推迟一小时……面对此类“乌龙”事件,英国人相当从容淡定,发生状况不怕,赶快赔礼道歉,尽力解决就好。
伦敦奥运会组织的疏漏不仅发生在别国代表团身上,他们的市长同样成了“受害者”。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在参加一个英国夺得首金的造势活动中,溜滑索时发生意外,被凌空悬挂数分钟。这位体形富态的伦敦市长虽有些尴尬,但仍尽职地在空中高举英国国旗继续为英国队加油,且自嘲地对聚集在脚下的围观人群发表即兴讲演:“这才是奥运精神,我感觉太棒了!”
巨星王室齐闪耀
当然,评价一届奥运会,赛事水平和明星的闪亮度同样重要。本届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偌大的记者席早就被塞满,连过道和台阶都坐满记者。大家都想知道赛前传出伤病的博尔特究竟还能跑多快。当博尔特那条矫健的长腿奔跑在跑道上,答案已然揭晓:虽然没有打破世界纪录,但他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相较之下,“菲鱼”的伦敦之旅同样伟大。尽管这次只拿到包括2枚个人金牌在内的4金2银,但无论是总共获得的22枚奖牌还是18枚金牌,都让菲尔普斯成为当之无愧的奥运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
本届奥运会还有一位“尊贵”的运动员,她就是英国王室成员、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外孙女菲利普斯。在马术场地障碍团体赛,她为东道主带来一枚银牌,引得几乎所有的王室成员出动到现场为她加油助威,成为伦敦奥运会一道别致的风景。
天赋“小鬼”早当家
奥运赛场,有巨星闪耀的星光熠熠,也有“小鬼”当家的横空出世。
我国选手孙杨、叶诗文和美国小将富兰克林是泳池中的代表。孙杨与叶诗文这两位偶像明星的出现,是中国泳军出征伦敦的最大收获。两人分别夺得2枚金牌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甚至因此引得一些外媒“酸溜溜”的质疑。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成长和“女菲尔普斯”富兰克林一样,都是天赋加努力的结果。
田径赛场的詹姆斯同样不可小觑。这位来自加勒比海小国格林纳达的19岁年轻人,在男子400米比赛中为祖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引得格林纳达全国放假半天来庆祝。还有美国的16岁体操小将道格拉斯,这个2011年世锦赛上还默默无闻的“灰姑娘”,成为奥运会体操比赛首个黑人个人全能冠军,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体操“黑珍珠”。
裁判“难得”当主角
在伦敦奥运会,不得不说,裁判的各种表现让人侧目,甚至到了要与场上运动员抢风头的地步,一些争议判罚让奖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悲喜剧交错发生。
体操男团决赛中,原本排在第四名的日本队因为申诉成功,加上了被裁判多扣掉的分数,得以反超英国队,也让英国队近百年来获得的第一块体操银牌换成铜牌;德国选手施瓦茨科普夫在女子七项全能800米比赛中突然被取消资格,结果发现是裁判摆了乌龙,原来犯规的是她隔壁道次的选手,最终施瓦茨科普夫获得银牌……
本届奥运会中国队也因裁判因素吃到不少“苦头”。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因为裁判认为中国队压线,到手的金牌丢了;因为德国名将海德勒申诉成功,投出个人历史第二好成绩的张文秀只能遗憾地与奖牌失之交臂;在男子吊环决赛中表现完美的陈一冰,却因为裁判的原因最终无缘卫冕。
裁判,原本应该是赛场上“把持”公平的人,但在伦敦奥运会,却因为他们的执法能力导致了许多“莫名”的判罚,不能不说是本届奥运会的一个遗憾。
规则争议众纷纭
除了裁判“抢镜”,伦敦奥运会还发生了一件必将会对以后奥运会的赛事规则制定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那就是羽毛球比赛的“让球风波”。因为其带来的史无前例的严厉处罚,促使大家对“消极比赛”的界限以及赛事规则该如何制定进行思考。
本届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第一次分为小组赛和淘汰赛两个阶段。这样可以使选手获得更多的参赛机会,可以减少冷门的出现,但同时带来的“弊端”是选手可以通过输球来选择对手,也因此才会有“让球”事件的发生。
如此一来很自然引出一个话题:有瑕疵的规则要不要遵守?英国《泰晤士报》就曾评价道:“这样的坏规则不会促使高尚道德的产生,而只会带来演技的上升。”
金牌还是精神,在不触及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竞技体育争胜避败的逻辑不会改变,无论规则制定者,还是比赛参与者,都需要思考如何让体育变得更加纯粹。
共同“激励一代人”
不管奥运赛场的竞争如何激烈,计时器上的成绩如何惊人,金牌榜上的数字如何炫目,但最终留在人们心中的,还是“人”的故事。就像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所说,奥运赛场上发生的那些励志故事,正是“激励一代人”的最好脚本。
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米切尔在自己的那一棒跑到中途约200米时左腿腓骨骨折,但他却忍着疼痛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最终帮助美国队取得小组第一成功晋级4×400米接力的决赛,“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任何运动员都会坚持下去的。”
还有皮斯托瑞斯,这个后人提起伦敦奥运会绝对绕不开的“刀锋战士”。当他穿着那副J型假肢第一次奔跑在奥运跑道,就已经令世界为之动容。男子400米半决赛,小组第一名、也是最终的冠军詹姆斯赛后主动跑过来向他索要胸前的号码牌,“他就是我尊敬的那种人,他给体育注入了很特别的东西。”
还有37岁的老将丘索维金娜。这个为了给儿子治病而坚守在体操赛场的“祖母”级选手,这一次在跳马决赛上演奥运绝唱。尽管这位第6次参加奥运会的体操元老最终没能带走奖牌,但她已经给世界留下一个久久流传的故事。
(解放军报伦敦8月12日电)
上一篇:我军健儿伦敦奥运勇夺5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