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迎接党的十八大:励志铸魂 扬起理想风帆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8-15

难忘军旅第一课

编者按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后悔!”当兵的历史就是青年官兵的成长史、心灵史。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每一个穿上军装的年轻人来说,怎样走好军旅路,就是人生紧要处的关键一步。正因如此,我们难忘入伍时的第一课,难忘走进我们心灵史的那些人、那些事……

 

这么苦这么累为了啥

口述: 总装某基地517医院护士 瞿 芳   

 整理: 成子龙 记者 张晓祺

    【教育档案】

    ★入伍时间:2007年12月

    ★入伍第一课: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一”前夕,医院领导让我利用党团日给战友上堂课。没有片刻犹豫,我当即把授课主题定为社会主义荣辱观。

    课堂上,战友有些不解,为什么选这个主题?我说,这是我入伍后第一堂教育课的主题,里面蕴藏着一个永生难忘的故事!

    那是刚到部队的第3天,新兵连指导员把我们召集在一间大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八荣八耻”4个大字。

    当时,我对指导员的话没有仔细品味。直到半年多以后,那一堂课再次浮现在我脑际。

    那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我作为支援灾区医疗分队的一员,来到震后的绵阳。

    到达目的地吃的第一顿饭是清炒圆白菜。饭还没吃饱,我就被安排到一个由两张桌子拼成的“手术台”前抢救伤员。

    24小时连续“站桩”,不仅让我极度疲惫,还牵出那个我不愿意面对的问号:“这么苦这么累为了啥?”

    直到遇上北川中学一名17岁的女学生,我心中的“问号”瞬间变成了“感叹号”——

    女学生名叫龚悦。地震发生时,她在断壁残垣中抢救出5名同学,不幸被掉落的房梁砸中右腿。做完截肢手术的龚悦异常坚强,麻药过后疼得满头大汗,也只是轻轻哼一声。

    我在一旁安慰她,谁知小姑娘却说:“我不哭,我不怕,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去救人!”

    为荣不为耻,眼前小姑娘身上闪耀着的热爱、责任、坚毅、自强的精神光芒,让我为之汗颜和感动!

    龚悦转院那天,我和她拉钩许下诺言:守护美好的心灵之光,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随后一段日子,我随医疗分队徒步跋涉进入北川,日夜奋战在救灾一线。从灾区群众感激的眼神中,我深深理解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也给入伍之初那堂教育课划上一个厚重的句号。

    “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这是值得我们一生思考和回味的大课题!”听了我的故事,战友们拍红了巴掌。

 

 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

口述: 武警江西省总队二支队中士 何宗卯

整理: 张念斌 记者 赵 波

    【教育档案】

    ★入伍时间: 2005年12月

    ★入伍第一课:战斗精神教育

    那是2005年冬天,我第一次坐在新兵营的小马扎上听课。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战斗精神,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新训排长毛伟打开笔记本电脑,接上投影仪。

    这是电视剧《亮剑》的片段:骑兵连连长孙得胜率官兵与敌人展开殊死决斗,由于双方兵力、装备悬殊,战斗异常惨烈。直到孙得胜牺牲前,他还在振臂高呼:“骑兵连,进攻!”

    这部电视剧,我入伍前就看过,当我再次看到这个场景时,仍被主人公那股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所震撼。

    “狭路相逢勇者胜!”排长告诉我们,武警部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每次遂行重大任务,我们都将面临生死考验,如果没有顽强的战斗精神,履行使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番话深深地影响了我。

    2010年5月,高安市相城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22日12时许,我部奉命前往水库抢险。当时,水库已超警戒水位2.5米,坝堤上出现多处管涌,下游600余户村民危在旦夕。

    洪水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漫过坝顶,我的心里也直打鼓,因为一旦溃堤,首先被卷入洪峰中的将是我们这些抢险队员。这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孙得胜只身杀敌的画面,耳畔仿佛回荡着李云龙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不久,上级传来严防死守的命令,大家的热情顿时被点燃。许多官兵脚磨出了血泡、手划开了口子、肩膀磨破了皮,但都在咬牙坚持。5个小时后,我们成功堵住3处管涌,在坝顶上修筑了一条长45米、高1米的子堤,悬在村民头顶的“定时炸弹”终于安全解除。

    这些年,我经历了考警校落榜等挫折打击,但我从未退缩,总是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因完成任务出色两次荣立三等功。

 

咱没给“黄继光连”丢脸

口述: 空降兵某部上士 彭江林

整理: 陈 翊 记者 李建文

    【教育档案】

    ★入伍时间: 2001年12月

    ★入伍第一课:光荣传统教育

    从新兵到上士班长,转眼间我已经在火热的军营摸爬滚打10年多。但人生中有些记忆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的,反而如火炬,照亮整个人生。我的入伍第一课即是如此。

    那是新兵入营第二天,按照部队传统,上级统一组织我们参观师部黄继光展览馆。我来自黄继光的家乡四川省中江县,对英雄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展览馆里听得格外仔细。在黄继光怒目圆睁、作势欲扑的塑像前,我们庄严宣誓:“我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传人……”严冬的鄂北寒风刺骨,但那一刻我仿佛觉得身上的血液在沸腾,一种神圣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当晚,我在日记本右上角贴上了我和黄继光塑像的合影,在旁边写道:“过去,我为来自英雄的家乡而骄傲;明天,我要成为这支英雄部队新的荣耀!”

    六连是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只有最优秀的新兵才能分到六连。我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考核,次次奋勇争先。3个月后,我在共同课目考出全优成绩,如愿分到了六连六班——黄继光班。随后几年,我代表连队参加上级军事比武,先后11次夺得单项个人第一,作为“黄继光班”班长带领大家参加了中俄联演、抗震救灾、国庆阅兵等多项重大任务,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一等功1次。每次领奖回来,我都会去荣誉室看看,对着黄继光塑像默默说一句:“老班长,我做到了,咱没给‘黄继光连’丢脸!”

    记得“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我带领战士们渡江河、过沼泽、趟雷区,却在最后一次空降着陆时扭伤了脚踝。进还是退?面对战友们牵挂的目光,黄继光那舍身一跃的英姿闪过我的脑际,仿佛一股热血涌上全身,“别让人家看咱们中国军人的笑话!”我冲着战友们咧嘴一笑,拄着树棍同他们一起冲上了山头。

    我很快就满服役期了,但我相信,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入伍第一课受到的教育和感动!

 

家人对我刮目相看

 口述: 驻藏某工兵团下士 洛松达瓦

整理: 记者 郭丰宽 通讯员 田茂军

    【教育档案】

    ★入伍时间: 2009年12月

    ★入伍第一课:军人的使命

    家人至今都在讲,入伍前的我胸无大志,每天骑着马儿唱着歌,在草原上游荡。

    2009年冬天,我走进了军营。部队真是一所大学校,入伍第一天,我在团史馆接受了第一堂教育课,主题是:军人的使命。

    团史馆里,令我最难忘的镜头是:班长李秋平穿着大衣,戴着棉帽,坐在雪堆里就着雪块吃方便面。1997年12月,他奉命赴那曲抗雪救灾,靠仅有的4包方便面在海拔6000多米、零下40℃的无人区坚持了四天三夜,最终把困在雪地里的藏族同胞安全救出,荣立二等功。

    看了前辈们的事迹,那一夜我失眠了。作为军人,就是要勇于担当。

    前年10月,我奉命到成都参加军区组织的军事比武,项目是基础体能。从高原到平原,从拉萨到成都,第一次走下高原的我,还没来得及欣赏都市的靓丽风景,就被低山反应折磨得住进了医院。

    带队领导提出送我回西藏。那怎么行?我是代表团里来参加比武的,怎么没上赛场就回撤?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李秋平的故事,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促使我坚定了留下来参加比武的决心。最终取得一项第一、两项第三的好成绩。

    还有一次考验让我记忆深刻。今年2月,我和全班战友外出执行任务,突然遇上了暴风雪。越往前走越危险,但是我们携带的重要物资必须按时送到,紧要关头,我又一次想起了在团史馆上的军旅第一课,使命在身,任务在肩,绝不能退却。我带领大家边挖雪边开路,20多个小时后,终于冲出困境。

    这一次,团里为我记了三等功,还让我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事迹报告。喜讯传回家里,家人们都说,从今往后要对我刮目相看了。

  

  梦想把照片挂在荣誉室

口述: 第二炮兵某旅上等兵 陈国兴

整理: 特约记者 杨永刚 记者 梁蓬飞

    【教育档案】

    ★入伍时间: 2010年12月

    ★下连第一课:核心价值观培育

    我所在的一营,曾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训练模范营”荣誉称号。下连第一课,就是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这一课,教导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别出心裁地带领我们参观营区。

    营门口,迎面而立的一座“1”字形雕塑火红耀眼。教导员介绍说:这个造型犹如长剑问天,蕴含着全营官兵“一弹系全局、一流勇争先”的精神追求。同时,“1”字也像一面迎风的旗帜,引领我们铁心向党、一心砺剑,时时处处站排头当尖兵。

    更让我震撼的在后头。那是与雕塑遥相呼应的21级台阶。每级台阶上,都刻着一行金色大字——“军事训练一级营”。教导员告诉我们,自1990年全军实行训练等级达标考核以来,发射一营年年都是“军事训练一级营”,从未中断。

    拾阶而上,就像在攀登一座荣誉的殿堂。

    在英雄谱前,教导员给我们讲述历代官兵追求荣誉、创造荣誉的感人故事。“我啥时也能进荣誉室?”看着他们的光辉形象,我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的照片也要挂在这里。”

    走进创新工作室,教导员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字:组建以来,一营官兵凭借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创造出14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0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5项被第二炮兵定型列装……

    小小的一营,竟有这么大作为!教导员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小岗位连着大舞台,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敢于担当,刻苦钻研,同样能创造出辉煌业绩。”一句话,说得我热血沸腾。

    一年多过去,那一课时时出现在脑海,给我信心,给我力量。去年,我作为义务兵担任操作号手参加实弹发射任务,亲手将导弹送上蓝天,打出了该型导弹历史最佳精度。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20个大字,将永远在我的生命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