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自觉,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所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也发生深刻变化,对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清醒认识、科学把握这些客观现实,才能增强方针政策的针对性和各项工作的预见性,使我们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更加紧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3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等问题,越来越成为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和增长模式的深刻变化,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战略筹划,加紧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布局,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今后发展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道路会越走越艰难。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打好这场硬仗。
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要求更加突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随着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难题更具关联性、复杂性、艰巨性,改革所触及的矛盾更深,涉及的各阶层利益关系更复杂,推进改革的阻力、风险和难度也空前加大。而实践中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逐步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开辟广阔空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社会管理始终是一个艰巨任务和重大课题。而在经济加速转轨、社会深刻转型的特殊阶段,更是如此。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给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国企改革、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联性、敏感性、对抗性明显增强。另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更加明显,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不断加大。这都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我和平发展空间的要求更加凸显。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与国际联系空前紧密、依存度空前加深,中国与世界在新的高度全方位、大纵深、高频度双向互动,中国发展中的国际因素、世界发展中的中国因素都明显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我国拓展外需压力加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等的竞争更为激烈。各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国际格局加剧分化组合。只有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规划,趋利避害,主动作为,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外部风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打造我们的优势,在各种力量转化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基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不断产生新的更高期待。只有把握和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才能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保障改善民生的期待更加强烈。民生问题最为直接、最为紧密地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践行我们党执政宗旨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重大民生问题,成效十分明显、惠及群众较多。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比如期待更有尊严地就业,期待子女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期待更加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等。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解决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公平正义的期待尤为突出。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比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收入差距过大、特权作风、权力腐败等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的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做好的重大课题。
扩大政治参与的期待不断提升。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党历来主张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合法形式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近年来,无论是广泛参加基层选举,还是积极要求政务公开、积极参与网络问政,都表明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正从对公共事务“冷眼旁观”向热情参与转变。社会包容性和开放程度的提升,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发表观点主张、表达意见建议、反映利益诉求提供了更多空间和渠道。可以预见,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公众会由自发参与向自觉参与转变、由形式参与向实质参与转变、由浅层参与向深度参与转变的趋势将更加明显。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丰富文化生活的期待明显增强。文化是人们精神上的内在需求,人们需要通过文化启迪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更加迫切、愿望更加强烈,文化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人们的思想困惑、心理压力、精神焦虑明显增多,对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需求也更加突出。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丰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实现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
问题清楚,目标明确,重要的就是如何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目标。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和中央重大决策上来,踏踏实实解决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辉煌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要实现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就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解决中国当前一切现实问题之本。
毫不动摇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有科学发展观的强大指导。实现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就必须切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现实问题。
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的战略任务和方针政策。只有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推进,实现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
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切实做到奋发有为。社会发展离不开旗帜的引领,也离不开奋力的拼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光荣更艰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紧紧依靠人民,集中群众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负历史所托,不负发展重任,不负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