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彝良救灾:勇闯死亡湾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9-13

 猫猫山高耸入云,岩壁峭立。山脚,是蜿蜒的彝猫公路和湍急的洛泽河水。余阳抬头观察地形时,看着这峰高壑深的洛泽河峡谷,不由地想起当地人对这里的描述:抬头望山顶,毡帽滚下河。

    云南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突击队是9月8日凌晨开进河谷的。那时,太阳还未照过山顶。7日中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将这片山峦起伏的大地撕碎。

    垮塌的巨石、破碎的车辆、黯淡的血迹,一路上,灾情骇人。地震发生后,身为师长的余阳率领200多名救灾官兵在昆明集结,一路急行军,于翌日凌晨抵达灾区。之后,他直接找到老战友、云南昭通军分区司令员鞠会明了解前方情况。老战友说,震中位于洛泽河水电站和水泥厂地域,那里已成一片“孤岛”。余阳当即决定:剑指震中!

    官兵们行至洛泽河镇毛坪村,碰见两名镇干部。他们告知,水电站、水泥厂还远,地震发生以后,一直没有里面的任何音讯。他们提醒:前面有个山湾,爱落石头,危险得很。“再险也要闯!”余阳心想。他见队伍的行军速度慢了下来,就命令将发电机等重装备卸下,留人看守。

    轻装前行,官兵们又健步如飞,很快抵达了猫猫山脚下。手机信号开始变弱起来,最后竟成为空白。余阳和战友们真正踏上了灾区的信息孤岛。这时,一份深深的牵挂不由自主地在余阳心中点点明晰,渐渐弥散。

    8月初,92岁的父亲病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余阳告假回乡探望。归队参加军区组织的战役集训前,他再次来到父亲身边。那一刻,父亲余鸣皋嘴角颤了颤,艰难地睁开了眼睛。这可是老人几天来第一次睁眼啊!余阳凑近父亲耳边:“爸爸,我要归队了,过段日子再回来看您。您是军人,一定要坚持住!”这位1938年入伍,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人吃力地点了点头。

    余阳牵挂的自然是弥留之际的父亲。因为,9月5日,就在地震发生前两天,父亲再报病危。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张彬发来短信:“老人家病情加重,心脏功能不全,估计时日不多了!”

    7日上午,余阳请了假,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看望父亲。而正在此时,地震发生了。军人的天职让他停下了准备启程的脚步,他一边关注着灾情,一边通知部队做好出动准备。接到命令后,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带领部队,火速赶赴灾区。

    飞石滚滚,脚步匆匆,一路奔袭。随着离震中越来越近,余阳心里明白,他也离父亲越来越远了。他们抵近那个危险的山湾,一看:山势陡峭,泥土滑落,几百米的道路上,沾带新泥的巨石横七竖八。余阳要求大家边看边跑,分段跃进。他先跑过一段,停下来,瞅好时机,指挥大家通过;又跑过一段,停下来指挥。山上滚落的碎石,有的从头顶飞过,有的在身旁停留,噼啪作响。河岸边,数辆被砸毁的汽车,悲情地述说着生命的陨落。

    从军以来多次参加抢险救灾的余阳,每当危急时刻都冲锋在前。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部队开进的速度很快。9月8日上午9时15分,突击队到达震中所在地洛泽河水电站,在余阳的指挥下,震中地区第一个救灾指挥所——云南省军区前进指挥所在最短时间内开设完毕。9时40分,通过卫星电话,余阳向在一线指挥的省军区张肖南司令员报告了震中灾情,同时向到达震中的昭通市刘建华市长请战。这成为第一个从震中传出的准确信息,为救灾指挥部实施有效指挥提供了依据。

    部队救援工作立刻有序展开。不久,该师参谋长蔡正红带领的第二梯队到达。得知十几里外的发路村灾情严重,一片花椒林里,大概有上千被困群众,余阳立即抽组一个50人的突击分队,由他亲自带队,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向发路村进发。

    14时34分,刚刚恢复信号的手机响起短信提醒音。信息是张彬发来的:“余师长,老爷子刚刚室颤,已逝!”看着短信,余阳心中好像有什么坍塌了似的,一股热流冲入眼眶,他连忙走过一旁,仰头望天。几天来心中那份刻骨的牵挂,此时变成了无言的悲痛,以及一种纠结——忠与孝碰撞的深深纠结。此刻,一个多年前与父亲有关的画面突然浮现眼前。那还是军校快毕业那年,父亲专门来看望他。临行前父亲送给他一套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同时给了他一点钱。父亲很温和地说:“这几个月训练苦,你拿去买些白糖和奶粉。”难得如此儿女情长的父亲旋即语气坚定地强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送余阳礼物。父亲那一刻既亲切又坚毅的面容让余阳一时心潮激荡,不能自已。他极力地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才给张彬回了信:“我现在在抗震救灾前线,可能要留遗憾了,衷心感谢你!”随即,张彬回信说:“不客气,所幸,老太太想通了。”

    张彬所指的老太太,是余阳83岁的母亲。老人家1947年入伍,在部队工作多年。这时,余阳才想起,应该打个电话,安慰老母亲。

    拨通电话,还没等他开口,一向絮叨的母亲坚定地说:“军人上了战场就不要再挂念家里,去救更多的受灾群众吧,我想这也是你父亲希望看到的。”这位把5个孩子都送到部队的母亲,此刻俨然是一名老兵。母亲的话给了余阳莫大的支持和力量。挂断电话,他一脸坚毅地继续指挥救灾,身边的人谁也不知道刚才那一刻他胸中的波澜。

    突击分队在进山的路上艰难前行,走到一处灾情比较严重的路段,他们发现路边树下坐着一个老奶奶,浑身瑟瑟发抖,眼里含着泪花,在一旁背着行李的儿子面对险情不断的前路也一筹莫展。经了解,原来她是发路村91岁高龄的杨伟美,家中受灾了,要去县城里投靠亲戚。余阳马上安慰她:“我们是解放军,是来救你们的,不要害怕。”他立即派出一辆指挥车,由3名救援官兵把老人慢慢扶上车,护送他们母子驶向安全地带。这位和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临别时眼中的感激和慈祥,让刚刚失去父亲的余阳心中感到了莫名的安慰。当天下午,突击队冒着飞石不断的危险成功在发路村转移安置了数百群众。

    9日一大早,余阳又指挥云南省军区应急救援大队、应急机动保障大队的救援官兵160人、30余台车辆,辗转行程上百公里,分赴雄块村、虎丘村、龙潭村地域,进山入户搜救排险,当天运送并搭建帐篷463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600余人,安抚义诊600余人次,后送伤员15人,运送矿泉水200箱、方便面500箱、大米4吨,卸载民政救援物资50余吨,排除危险路段7处。

    尽管5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尽管徒步跋涉了几十里山路,余阳似乎没有感到疲惫,他带着自己的战士们不懈地在与死神赛跑,把生的希望在这片遭受重创的土地上播撒。

    受领重返毛坪搜救排险的任务后,余阳又一次站在死亡湾前。傍晚的死亡湾,面目狰狞。一块块飞石风中滚落,山脊上黄沙漫天。

    这一刻,余阳突然想起了父亲送他的《回忆与思考》中的一段话:“祖国的危险、损失和忧伤总是比我个人的危险、损失和忧伤更揪我的心。我抱着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度过了一生,这一点对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主要的。”多年来,这本书他几次精读,不管是留学莫斯科还是在硝烟弥漫的演习场,他一直随身珍藏。此刻,站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余阳更深刻地读懂了军人的职责和使命,也更真切地领悟了父亲这位经历过战争的老军人对他的托付。

    山体崩塌、余震频仍中,处处都可能是死亡湾,处处也都有为了人民不顾个人安危的勇士。最后一名战士通过后,余阳特意在路边点了一次名:田丹、张谟、王进峰、满家能……呼点结束,余阳一声大吼:“出——发——”

    那沙哑但雄浑的声音,在河谷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