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河南省军区推进司令机关信息化转型建设纪实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10-08

  9月中旬,河南省军区所有军分区(警备区)司令部围绕“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所紧急出动演练”课题,开展实兵实装演练,一批新装备、新战法得到了检验。

    “只有突破了信息化重围,司令机关才能打胜仗!”硝烟散去,参演官兵纷纷感叹。

    地处军地结合部,思想易懈怠,如何突破“观念之围”?

    跨过“转型先转脑”这道岗

    在战斗力建设“大棋盘”上,出将入相、拱卒跳马的“中军帐”,布一招而活全盘,落一子而牵全局。

    在风起云涌的信息化春潮中,“中军帐”感受如何?

    2010年7月中旬,中原某地进行的一场机动演练,让河南省军区领导留下深刻记忆。

    “你市高速公路遭‘敌’空袭,某战役军团5小时后经你市向集结地域机动,命令你们4小时内快速抢通!”

    “某大桥遭敌破坏,命令你们3小时内完成抢修!”

    对于编制不满“一个班”的军分区司令部来说,多重“情况”蜂拥而至,应接不暇:一些指挥员对信息系统指挥程序不熟,手足无措;有的参谋对信息传输系统“不大放心”,依旧发传真、打电话……

    这场演练,让很多人骤然惊醒:“中军帐”建设与信息化转型要求竟然如此不合拍!

    河南九州通衢,战略地位重要,省军区系统担负着信息化条件下动员支前、保障机动、抢险救灾等多重任务。司令部转型慢一步,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就会落下一大截。

    不久后,这个省军区把信息化知识学习列为参谋人员考评、提升使用必读必考内容,并印制《省军区系统信息化知识必读》单行本,下发全区部队。同时,《省军区信息化建设5年规划》《司令机关信息化建设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也 接踵出台。

    记者翻看河南省军区3年来新年度军事训练工作指示,“信息化”既是关键词,也是一条工作主线。

    信息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如何突破“装备之围”?

    借势而为向社会要“利器”

    省军区部队与作战部队相比,信息化建设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信息化装备不足。

    2010年初,河南省军区拟对各级指挥、办公装备进行一次“大换血”。但需求清单列出后,令人大吃一惊:所需经费是难以承受的天文数字。

    于是,有人提出再等一等。司令员刘孟合急了:“信息化建设不是请客吃饭,你坐得住,我可坐不住!”

    既买不起,又等不起,怎么办?在学习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时,他们思路洞开:省军区系统具有双重领导、寓军于民优势,河南工业信息化又呈迅猛发展之势,何不借势而为?

    此后,省军区各级本着“军民融合、平战兼容”原则,积极研究探索信息化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3年多来,他们协调各级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并与电信部门合作建成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配备了动中通指挥作业车、应急指挥车,固定地面卫星站、便携卫星基站“两车两站”指挥控制平台。

    记者在郑州警备区看到,由某研究所帮助研发的军民通用装备信息化动员系统,瞬间就能将以郑州二七塔为中心,方圆30公里的22家装备科研机构、52家装备制造企业、10462部军民通用装备的分布信息显示出来。

    突破“装备之围”,这个省军区坚持多条腿走路:能请领的就请领,自己有条件解决的不麻烦地方,旧装备能改造使用的不另起“炉灶”。近年来,他们联手地方34家通讯、电子技术研究所和军工企业,先后研发配备了29项信息化装备,对2300余件(套)旧装备和民用装备进行了技术改造。

    应急行动涉及面广,协同复杂,如何突破“指挥之围”?

    联合指挥中心“智囊”多

    未见一兵一卒,只闻键盘声响;没有车马辎重,却见烽烟四起。

    “嘀、嘀、嘀……”今年8月23日上午9时,河南省军区作战指挥大厅内,指挥信息网文电系统报警声骤然响起。“我部正在赴地震灾区机动途中,急需3000根钢钎、700套救生衣、300顶帐篷……”

    面对某部紧急求援,省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宋中贵迅速打开河南省战备物资储备管理系统,帐篷、钢钎、药品、食品等急需物资信息一目了然。通过视频系统进行网上调配,5个小时后,12种5000余件救灾物资便运抵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待补充部队。

    脱胎换骨的不只是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变化,还有军地联合指挥模式的创建。

    后备力量应急行动涉及军地双方,任务多样、力量多元、协同复杂。2009年底,河南省在省、市、县三级建立高效快捷的军地一体化联合指挥机制,先后建成213个联合指挥中心,增设了气象、水利、防暴、消防等专家席位,实现军地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联合管控,给“中军帐”里的指挥员增配了一大批“智囊”。

    借助信息化手段,作战值班系统成为“永远睁着的眼睛”。9月17日,记者在许昌军分区作战值班室看到,他们联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发的“综合兵要查询系统”,实现了地理、气象、社情民情和武器装备等重要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和形象化显示,为高效快捷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信息化人才资源少、来源渠道窄,如何突破“能力之围”?

    “本领恐慌”催生人才方阵

    信息化建设最缺什么?

    河南省军区连续3年对各师级单位司令机关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答案都是两个字:人才!

    “我做梦都在找人才!”接受记者采访时,省军区政委周和平这样表达了他对信息化人才的渴求。

    信息化设备逐步配齐后,人才短板迅即显现。几年前,省军区要抽调30名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干部参加集训,领导把花名册拨拉两遍,符合条件的还不到一半。

    缺人才就要抓紧育人才。

    近年来,这个省军区积极与地方建立人才共育共享机制,同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建立7个信息化人才培养协作区,先后举办了46期通讯工程、电子信息专业进修班;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素质考核、每年组织一次参谋集训比武、定级考评,每两年组织一次参谋长集训;与驻军部队建立联训机制,组织参谋人员进行同场地、同课题混编合练。

    在这个省军区,参谋业务岗位练兵比武已连续搞了3年。9月12日,记者在今年的比武现场看到,8大项17个小项目中,涉及新知识、新装备、新技能的项目占到80%以上。

    当有人认为“后备无用”时,周口军分区司令部参谋李刚却把自己的岗位看得比山重。他历时3年研发出“兵役工作管理系统”等3个应用软件,均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济南军区评为“十大青年标兵”和“百名精武标兵”,两次荣立二等功。

    人才方阵托起新型“中军帐”。3年来,这个省军区有124名参谋和9个师级单位司令部受到总部、军区通报表彰,完成信息化课题研究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