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俄航SU200在云海中航行,掠过蠕动的褐色山脉和碧蓝的湖泊。舷窗外面,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机翼和机背上……
此时,正是北京时间的9月30日夜晚,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离月亮最近的万米高空,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载誉而归。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中,年轻的劲旅与6个国家、15支合唱艺术实力雄厚的代表队激烈角逐,最终夺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金奖;著名指挥家李玉宁和青年指挥家李成分获指挥金奖,青年演奏家石慧获最佳钢琴伴奏奖。那金灿灿的奖杯,如同他们心中最圆最美的一轮明月——还有什么比为祖国和军队赢得荣誉,更让人骄傲自豪?!
前方地平线,渐渐铺展开葱茏的大地和俊美的河山。祖国,我们归来了!
汗水结晶的音符最灵性
时间回到5天前,征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再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载着他们的大客车,缓慢地行进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样的车速,显然和队员临战的急切心情形成了强烈反差。
2010年9月间,他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场和圣彼得堡马林斯基歌剧院,连续演出了大型歌剧《木兰诗篇》。精彩的演出,征服了艺术鉴赏水准极高的俄罗斯观众。而此次,他们来参加国际合唱比赛,每个队员心中都平添了几分亢奋的情绪。
解放军合唱团组建5年多来,在军委和总部首长的亲切关怀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团队的业务建设不断进步,艺术水准大幅提升,多次圆满完成党、国家和军队的演出任务。
特别是近年来,团党委科学决策、精心运筹:2009年,他们迎来了固定的指挥家,同年,特邀俄罗斯著名指挥家叶夫根尼专程来华辅导;2010年,特邀朝鲜人民军协奏团作曲、指挥家代表团来团辅导;随后,老团长彭丽媛亲率解放军合唱团赴日本多地巡演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悉心培养谭晶、雷佳等新生代歌唱家担纲领衔主演《木兰诗篇》;2011年,推出演唱会《名家与经典》、交响合唱音乐会《军旗下的歌声》;2012年,朝鲜“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让合唱团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尽管不久前刚刚在哈尔滨第十届全国声乐(合唱)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但能否在强队汇聚的国际合唱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谁心中都没有底。
出发前,张千一团长、张方军政委给合唱团鼓劲加油,叫响一个口号:比出水平,赛出作风!
压力在此,动力也在此。抵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全体队员就精神饱满地投入了紧张的合成排练。
26日上午10时30分,当太阳刚刚从窗户的栅栏照进舞台的时候,《练声曲》已经响彻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礼堂。
这些曲目,就像运动员赛前的热身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浑厚的声音,一会儿高亢钻天,一会儿空谷幽兰。
已经细排到第八支曲目《青春舞曲》,待“我的青春小鸟”落下,奔放而欢快的《自由探戈》又起……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细抠,不觉已到正午11时,阳光洒满礼堂,显得明亮而温暖。指挥李玉宁让队员们这会儿坐在梯台上练唱,缓冲一下旅程的疲劳;钢琴师石慧则在黑白键盘上滑音,把音阶调试到最佳状态。
这时,青年指挥李成接换李玉宁,《鸿雁》在他挥动的手臂上“队队排成行”远去了。于是,“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的尾音,像拉丝一样绵长。类似这样的精致处理,让在一旁观看排练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系主任、大赛评委亚历山大·沙拉维约夫称赞不已。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团队领导反复强调的“要有感情,一首歌一种状态”,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李玉宁和教导员洪雁、指导老师姜丽娜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个上午的排练,是这支合唱团无数个日夜的缩影。5年多来,他们就是这样像燕子衔泥垒窝一样,铸就着艺术的辉煌。
军歌震撼“柴院”大礼堂
9月29日晚7时,离比赛还有半个小时,“柴院”大礼堂内,近3000多张座位早已座无虚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作为我国首次参加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的专业艺术团队,格外引人注目,被主办方安排在最后压轴,还请来俄罗斯著名主持人彼得·塔塔林斯基担任主持。
当身着军绿色礼服的合唱队员列阵在舞台上,俄罗斯的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开始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先声夺人,3个刚劲有力的“向前”,如熔岩喷发,势不可挡,瞬间又凝固成3座巍然的山峰,经受后面“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排山倒海般激情的冲击。
具有140多年历史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礼堂,第一次由来自中国的专业合唱团唱响雄壮军歌,让俄罗斯观众领受了灵魂的强烈震撼。
选自《黄河大合唱》的《保卫黄河》,一经主持人报出,台下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也许,在俄罗斯观众看来,《黄河大合唱》就像《伏尔加船夫曲》一样古老,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精神。
反映当代中国军人居安思危、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宁,时刻准备冲锋陷阵的歌曲《当那一天来临》,引发了最热烈的掌声,观众高喊着“布拉瓦!布拉瓦!(太好了)”
随着曲目风格的转换,接下来的《鸿雁》《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和《草原夜色美》一样激起观众澎湃的心潮。
为了表达对艺术家的敬仰,主办方在比赛中间,特意安排了纪念国际著名合唱指挥大师鲍里斯·杰夫林的仪式。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青年指挥家李成,1999年赴俄罗斯留学,本科毕业后,专攻合唱指挥,就师从鲍里斯·杰夫林教授。
在舞台的左侧,摆放着鲍里斯·杰夫林一幅彩色照片,他正微笑看着他的中国学生……
李成的出色指挥,赢得了满场掌声和欢呼声,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他献上了一束鲜花。接过鲜花,李成缓步走到老师像前,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把鲜花献给了挚爱的老师。
掌声变成了狂潮。一位坐第5排的金发中年妇女,不时拿起微型望远镜,陶醉在音乐中的她,不仅要欣赏声音,还要仔细端详那一张张来自中国军队“文化使者”的年轻面容……
就要到《神圣的战争》了,人们屏息等待着,仿佛相互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最深刻的音乐,都是因为描述了人类灵魂最普遍的状态而震撼人心。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大举进犯,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刻,红旗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德罗夫,被诗人库马契怀着痛苦和愤怒心情写下的著名诗篇打动,连夜将诗谱成了歌曲:“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保卫亲爱的祖国,伟大的联盟!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战火纷飞中,苏联红军把100台大功率扬声器空降到前沿阵地,伴随着隆隆炮声,红旗歌舞团合唱的《神圣的战争》传遍了每一条战壕,鼓舞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给予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的打击。
《神圣的战争》在解放军合唱团的完美演绎下,又一次震撼了“柴院”大礼堂。俄罗斯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心中由衷的叹服。
为了这一天,他们付出的是怎样的努力?那一天,排练间隙,歌队党支部带领队员们瞻仰了胜利广场。
无名烈士墓燃烧不息的火焰,从1942年以来就从未熄灭。摆放在墓前几束鲜红的康乃馨,让人油然想起那首著名的诗歌《花儿都到哪里去了》:
花儿都到哪里去了?/年轻的女孩摘走了。/年轻的女孩哪里去了?/她们给男人娶去了。/男人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当兵打仗去了。/士兵们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埋在坟墓里了。/坟墓都到哪里去了?/它们被花儿覆盖了……
这首诗,也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些不朽的歌曲。
平日里,教导员洪雁带领大家进行日常训练时,还时常向队员们介绍与音乐相关的文章,以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有一篇文章《默哀三十八年》,深深打动了队员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牺牲了2000多万人,有人说,如果为每位死难者默哀一分钟,就需要38年,这是多么的惨烈!在圣彼得堡的日子,他们走进纪念馆,感到自己重新走进了历史——
8、9月的列宁格勒,阳光灿烂,高射炮火从早晨起就开始轰鸣不止。城防军司令部下达了完全压制敌人炮火的命令。晚上,命令得到了贯彻,在响起《第七交响曲》乐章的时候,没有一颗炮弹落在列宁格勒的街头,没有一架敌机出现在列宁格勒上空。
音乐厅里,坐满了经历围困的第一个寒冬的人们,“女人瘦削的脸上眼睛显得更大……”
在饥寒交迫和德军压境炮火频频、死神随时降临的时候,这座英雄城市里的艺术家,为市民演奏了160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他们用高贵的音乐表达着对法西斯残暴的一种蔑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创造什么样的音乐。正是积累了这样深厚的底蕴,年轻的合唱队员找到了附着在歌曲中的魂魄,当唱起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神圣的战争》,唱起《长江之歌》《赞美祖国》的时候,心中充满无限激情,从而完美而有力地表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的演唱征服了评委和现场所有中外观众,著名主持人彼得·塔塔林斯基紧紧握着张方军政委的手说:“这是我见到过的合唱团女演员最漂亮,服装和上下场最整齐,最自信的一个优秀合唱团!”
精神让歌声的烈焰燃烧
为了军委和总政首长的嘱托,总政歌舞团新老领导,对打造一支军旅合唱劲旅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全部力量。经过艰苦努力,我军的合唱艺术正在向世界的前列迈进。
5年多来,正是在光荣团队的艰苦奋斗中,年轻的队员找到了自己的信念之基、理想之源和追求方向。
在8月17日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中,李玉宁指挥合唱团获得了合唱组一等奖。人们不知道,他是顽强地带伤“执棒”。长期的颈椎与腰椎错位,让他的左胳膊酸麻、疼痛难忍。
回到北京,他不得不到301医院检查医治。做核磁共振的时候,整个身体怎么也躺不平,这对一个指挥家是多么致命的伤害。临出发前,他只得去医院打了封闭。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青年指挥家李成“联棒”指挥,以完美技艺,毫无悬念地夺得本次比赛的指挥金奖。
当今世界合唱艺术迅猛发展,合唱艺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标志。罗伯特·舒曼在《音乐家生活守则》里指出: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管弦乐队和合唱队;匈牙利民族音乐家、教育家柯达依说:一切器乐的教育都应该建立在歌唱的教育之上。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队。
享誉世界的俄罗斯红星合唱团、朝鲜人民军合唱团,包括日本等国家的合唱艺术,都代表了那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发展水平。合唱艺术,不再是传统意识的“歌咏”。向着世界的目光,年轻的队员感到了肩负的使命。
那些天里,歌队排练厅充满了战斗的气息。每当国家、军队重要演出任务下达和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声乐比赛,这种气息就笼罩在歌队的角角落落。
为了备战莫斯科之秋国际合唱比赛,进入5月以来,紧张的排练通常从早上开始,一直延至夜晚时分。
统一,队员之间乐感的统一,呼吸的统一,母音的统一……;关系,声部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声关系,对比关系……训练最残酷时,有的队员甚至想起了泣血歌唱的“荆棘鸟”。
“半个月亮爬上来,伊啦啦……”弯弯的一双眼睛,像月亮一样清澈、明亮……
站在女中音声部的郑露菲,眨了眨眼睛,她想把这个不该有的念头从脑子里赶走。她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汇入合唱的洪流。
弯弯的一双眼睛,那么清澈、明亮……她的心“噔地”,像被针扎了一下。那双在她面前不断浮现的大眼睛,竟渗出一滴泪珠,她听到爱子一声轻唤:“妈妈,妈妈……”
郑露菲咬了咬嘴唇,希望自己坚强,一连数日,她默默地坚守心中的秘密。
看着她从排练厅急匆匆出来,飞也似地跑去搭车,好伙伴关切地问:“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
郑露菲把出口的话忍了又忍,泪水却流了下来:“孩子……病了,一直发高烧……”
“还是去请个假吧,这个时候,孩子身边不能没有妈妈。”
“千万不要!我这么坚持下来,不就是为了不耽误比赛嘛!”
郑露菲不动声色、全神贯注地练着,没有请一天假,也没有迟到一次。
9月24日,出发的前一日,政委张方军的手机响了:“政委,昨天……我不满一周岁的儿子患急性肺炎……医治无效,去世了……明天,我恐怕不能按时随队出发了,请组织……请组织处罚我吧!”
张方军握手机的手颤抖起来,眼前闪现出合唱队员几个月来辛苦繁忙的身影,他们一个个都消瘦了。我们的合唱队员多么可爱可敬啊!
出发前,队员李雪冰不慎扭伤了腰,队员刘海艺的母亲心脏病突发,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她们所在的女中音声部人本来就少,缺了一两个人声部就不平衡了。她们将家事和病痛放置一边,毅然出征。比赛刚一结束,李雪冰就“扑腾”瘫倒在了后台。
29日晚,颁奖仪式过后,总政歌舞团在下榻的宾馆,举行了简朴的庆功宴。
张政委和王照成副团长举着酒杯,向劳苦功高的全体队员敬酒。
王副团长说:“成绩来之不易,光荣属于56名合唱队员!”
“我们还有一名队员,没有站在国际大赛的舞台上,就在从北京出发前的几个小时,郑露菲的孩子夭折了……她请求组织上处罚,我说,不但不应该处罚,还应该嘉奖她!”
张政委提高嗓门说:“这个金灿灿的奖杯,应当归功于军委和总政首长的亲切关怀,归功于总政机关领导和同志的悉心指导,归功于默默奉献支持我们的亲人们!”
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年轻的合唱队员不是一个人一群人在战斗、歌唱,他们的歌声和形象,代表着正在崛起的国家,代表着步履铿锵走向现代化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