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26日上午,国家博物馆展厅里,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图片展览进入第9天。人民海军报记者郭益科穿过人群,脚步在一幅图片前停了下来。图片反映的,是今年2月跟随武警辽宁省总队新兵踏雪千里野营拉练的军事记者,采访正在野餐的新战士的情景。“这碗饭,肯定香!”郭益科说。
郭益科曾多次登军舰、上海岛、写兵事,并被评为军队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先进个人。他说,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在一起,既可以看到他们高兴时的开怀大笑、感动时的泪眼婆娑,也可以听到他们野餐时的狼吞虎咽、宿营时的如雷鼾声,这样触摸到的兵心才会更真实。
“你看,这名记者和战士们一样,衣帽上挂满冰凌,睫毛上布满霜雪……”在北区的一角,一幅图片引人注目:战友报社副社长刘永国冒着零下45摄氏度的极寒,在距国境线15米的地方,与戍边官兵一起执行雪夜潜伏任务。
今年1月,刘永国佩戴列兵军衔,来到内蒙古军区某边防巡逻艇大队二连体验士兵生活。在20天里,他与连队官兵同吃、同住、同巡逻、同潜伏,一起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期间,他在极寒条件下11次参加额尔古纳河冰道巡逻,两次夜间和连队干部到界河冰道巡查突发情况,3次和战士在冰天雪地里放马,在零距离感受中写下了边防官兵的酸甜苦辣,深受官兵喜爱。
在刘永国看来,写兵先要知兵,身入更要心入;听惯了战士的鼾声,才能写出战士的心声。他这次边防采访,所反映的边防官兵执勤巡逻易冻伤等问题引起北京军区党委机关的高度重视,军区联勤部紧急调拨400副新型防寒毡护腿快递边防。
在展厅里,笔者看到了本报记者杨彪在西藏采访时,与巡诊医护人员翻越多雄拉山口的图片,便拨通了他的电话。
“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承载着万余墨脱军民的健康与幸福,翻越山口要攀峭壁、爬雪山,还要冒着雪崩的危险,可以说是险象环生。”采访的一路上,杨彪记录下了115医院巡诊队18年来的忘我奉献,写下的《最美人生在墨脱》一稿感动了军内外读者。而在采访出发前,杨彪把医生的嘱咐抛在了脑后。1998年,他在西藏那曲采访时,被百年不遇的雪灾所困,曾落下心肌炎的病根。对他而言,爬雪山是极危险的。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只有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中才会有士兵;只有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电话那头的杨彪由衷感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欣跟踪采访南京军区某军需仓库押运兵执行远程押运任务时,在闷罐车里做直播连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西藏阿里跟随巡逻队采访,途中枕雪休息;本报记者孙兴维的镜头下,全军封山期最长的红山嘴边防连官兵在巡逻……
展厅里的动人画卷,不仅是广大军事记者躬行基层的缩影,也是他们以笔代枪、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写照。
“摆正位置下基层、掏心窝子讲真话、投入真情做报道,是我在‘走转改’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陈欣说,脚底板下出新闻,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展厅采访时,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军事记者,是从枪林弹雨中爬出来的,承担的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从展出的这些照片以及军队媒体在‘走转改’中的作品可以看出,现在的军事新闻人传承了老一辈战地记者的优良传统,他们把深入贴近的好作风弘扬得好!”
(本报北京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