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岁月”。
当中国站上新台阶、展望新高度之时,内外局势又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困惑和疑问出现了:“中国奇迹”是否已走到尽头?
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次为中国未来划定坐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否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我们如何作答,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走向、成败兴衰。
非凡十年,战略机遇期凝聚中国智慧
发展中国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机遇在哪里。
世纪之交,两大时代特征进入视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总揽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位,成为十年来中国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先决框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突出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遭遇内外两条战线的威胁,其战略部署和力量投放受到严重牵制,我们抓住了这一时机,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五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罕见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深谋远虑的“中国智慧”。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又加深了对战略机遇的认识。
面对机遇,要敢抓。机遇总是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
这十年,我们认清形势,敢为人先,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频出拉动增长的“大动作”,频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手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上了新境界。
挑战重重,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2012年,又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
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延伸,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外需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下滑,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局面。
21世纪头20年已经过半,有人在问: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原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但是基本要素没有变:大的战争打不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在日益加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
“有这几条存在,战略机遇期就会存在。”他说。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处于最有利的前进基地。”金一南说,“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现在已进入‘大本营’,目标遥遥在望,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困难遮蔽了视线,自乱阵脚。”
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机遇在哪里?
机遇就在差距之中。
在“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事实上,这“四化”还都在行进过程中,而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庞大的内在需求,正是孕育机遇的沃土。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机遇主要表现在外部市场需求有助于我们做大、做快;那么,在“后危机时代”,机遇则表现为内部转型的要求有助于我们调整、升级。
解放思想,以变革的勇气抢抓机遇
战略机遇的抓住和丧失之间,一个国家的命运常会发生根本改变。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近现代史上中国至少三次错失重大机遇的遗憾。而自1978年以来,党中央抓住世界趋向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时代潮流,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才有了今日中国的新局面。
当前,在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再次成为中国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需要更有力地推行既定方针政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以一抓到底的精神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下一个十年。可以预料,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进程中,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干扰还将不断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唯有更加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才能把未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记者陈芸、李柯勇、肖春飞)
上一篇:国家主席胡锦涛任免驻外大使
下一篇: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