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军后勤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以保障体制、保障方式、保障手段和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后勤建设全面推进成就斐然。
10年后勤建设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胡主席关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论述,为后勤建设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时间,既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载体,也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这10年,对我军后勤保障力生成提高的整个历史过程来说,既是量度发展步伐的路碑,也是记录发展梦想的载体。
马克思指出,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如果将这10年后勤建设的发展,放入更广阔时空中,更能洞悉其意义的深远:
在中国军事后勤发展的历史长卷中,这10年,后勤建设在综合国力的强大支撑下,后勤体系建设更加完备、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以新中国各个时期发展为基础,后勤与战争形态和社会经济的适应性迈上新高度。
在世界军事后勤发展的“天下大势”中,这10年,展现了一个大国军队后勤迈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昭示了军队后勤实现信息化转型的“中国模式”,绘就了科学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壮丽画卷。
(张连松)
“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我们履行使命的信心更足了!”金秋时节,驻辽宁省担负应急抢险救灾任务的部队,收到地方政府出资采购的6万件(套)抢险救灾训练保障装备,官兵训练热情更加高涨。
水涨船高,国富兵强。据总后有关部门介绍,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10年,也是对后勤建设支撑空前强大的10年。10年间,依托科学发展带来的强大经济实力、先进科技水平和良好社会环境,我军后勤建设实现了由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实力托举——
服务保障力度大
在成都军区某部军嫂张燕的眼里,今年中秋节的月亮格外圆。一大早,她带着3岁的孩子告别出租房,搬进部队装饰一新的公寓房。当天晚上,和她一样在营区新房里看月亮的,该部还有40位军嫂。
2011年3月,我军军人家属随军政策作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调整,全军各部队一下子新增近10万名基层官兵符合家属随军条件。
基层鸳鸯团圆梦,牵动各级领导心。新政策刚一出台,总后勤部在第一时间拨足建房资金,启动了与之配套的数万套公寓房建设工程。到2012年初,全军1300多个旅团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寓住房、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干部住房基本达标,士官住房达标率为70%。
衣、食、住、行、医,变化数不完,温暖道不尽。这10年,我军在改善基层官兵生活保障上举措频出、系统推进、全面开花:
连续3年实施基层部队后勤综合配套整治,部队营房、用水、用电、取暖、交通、吸氧、医疗和主副食供应等8个急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出台我军第一部《军人保险法》,完善军人伤亡、退役医疗保险、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保险等政策制度,军人保险待遇有了法律保障;
6次调整部队伙食标准,一类区一类灶伙食费每人每天由6.2元增加到18元,官兵饮食由“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营养”转变。
保障有力源于经济强大。这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四上升到世界第二。经济发展“溢出效应”让后勤保障水涨船高,一项项“惠军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从终端看变化。放眼全军,从最先进的蔬菜温室落户南沙永暑礁,到最新版本国家数字图书馆联通北极哨所;从采用了10余种最新技术的现代化哨所矗立东极边关,到最新型制氧设备在西陲高原安家……一个个“之最”打造基层保障新景观,昭示着军队后勤建设从国家发展“母体”中源源不断汲取营养的路径。
科学技术助推——
信息化转型步伐快
10月下旬,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的卫生列车医疗队进行了一次实兵拉动,快速反应能力得到全面检验。
这是我军首列卫生列车,可一次性装载近500名伤员,并能在运输途中展开手术急救、重症监护、远程会诊等,标志着我军陆地跨区域、长距离、大批量伤员救治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我军后勤科技含量较低,从人力化、骡马化,到机械化半机械化,数量规模型和人力密集型是保障的明显特征。
这10年,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我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科技体系,国家科技综合创新指标也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科技点亮保障征途。在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下,我军已形成涵盖不同层次和各军兵种的第二代新型后勤装备体系:
从单兵保障到战略战役支援保障,从舰艇物资补给、导弹阵地生活保障到电磁侦测防护,我军在重大装备系统和后勤保障关键技术上取得全面突破;
形成野战后勤指挥、野战货场物资可视、机动目标跟踪、野战输油管线指挥控制、远程医疗等5个后勤装备信息化系统,信息化装备比例明显提高;
单兵装备实现轻型化、组合化,营连装备实现箱组化、小型化,旅团装备采用方舱式、自行式,战役保障装备实现集装化,多数装备可以空运。
搭乘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快车,军人保障卡正式在全军推行,新型军事物流基地投入使用,保障设施物联网纳入建设日程,我军后勤向信息化转型的步伐铿锵。
社会环境支撑——
军民融合天地宽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铸造什么样的军队后勤。从战争经济、计划经济一路走来的我军后勤,在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路径陡然拓展,历经军民结合、军民兼容之后,进入军民融合新天地:
这10年,我们构建起范围更广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全军共撤销食堂、军人服务社、营房维修队等各类保障机构6200多个,精简军人岗位2.3万个,减少用工岗位14.9万个;
这10年,我们构建起敏捷高效的后勤动员体系,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物资储备初步实现了“一部分写在方案里,一部分储在仓库里,一部分编在部队里”的目标;
这10年,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异军突起,以国家物流资源为依托,在战略后方和重要战役方向开始建设一批大型化、综合化军事物流基地。
实战是检验保障力的试金石。汶川救灾,我军依托社会力量,筹措9大类170多个品种的药材,140多种8600多吨物资;玉树救灾,我军协调民航65架次飞机、8个军列保障兵员物资运送;亚丁湾护航,我军已调动军地力量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为舰艇筹措补给170批次……
与这一份份优秀保障答卷相映生辉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鸿篇巨制”:经过10年发展,我国制造产业世界市场份额排在第四,交通产业铁路公路运输里程居世界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这为我军后勤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保障提供了有力战略支撑。
胡主席指出: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依托社会搞保障。我军贯彻胡主席的指示要求,着眼减员增效深化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瞄准保障现代战争积极推进应急应战的社会化保障,后勤建设借水行舟、借力保障,在军民融合中加快向更高层次拓展。
链接
“战略联姻”推动融合
2011年5月,总后勤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达成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推进军地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供应采购、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总后分别与河南省、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就加强科技合作、深化军民融合等开展合作。(花 晓)
“保障之船”借力出航
2012年金秋,济南战区组织利用全国规模最大、远航能力最强的2.5万吨的民用客滚船成建制投送部队人员和重型装备演练,充分发挥了国防交通运输资源在战略投送能力中的主体作用。目前,依托地方最新经济建设重大项目提高保障能力已经制度化、常态化。(记者王卫东)
“流动补给”直通战场
金秋时节,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官兵驾车仗剑,展开远程火力突击演练,部队开进却不见大批“粮草”随队保障。该旅保障从“仓储式”向“配送式”转变,通过建立由各地百余名供应商组成的数据库,官兵拥有了一座“流动补给库”。(练伟宏、李永飞)
上一篇:十八大新闻中心网站今日开通
下一篇:在强化军魂意识上达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