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11月20日,中国赴南苏丹瓦乌维和部队进行轮换交接。前一批维和部队在瓦乌执行任务10个月期间,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与友邻部队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夏阿龙、李璐、记者高吉全摄

肯尼亚维和部队与中国维和部队同在一个任务区,担负着中国维和部队外出执行任务时的安全警戒,中国维和官兵则经常帮对方拉水,双方在工作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信任与友谊。临别前,肯尼亚维和部队请前来拜访的中方轮换指导组组长丁峰大校检阅部队。夏阿龙、李璐、记者高吉全摄

中国维和部队在当地罗佑拉中学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中国文化概况”和汉语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临别之际,依依不舍的孩子们用歌声为中国维和官兵送行。夏阿龙、李璐、记者高吉全摄
瓜玛琅部落距中国维和营地不远,中国维和部队经常到该部落传授农业技术、赠送农具菜种。部队即将轮换,部落酋长巴比拉召集族人,在20日这天跳起了非洲传统舞蹈,表达感谢之情。夏阿龙、李璐、记者高吉全摄
Wau,中文名“瓦乌”,非洲中部国家南苏丹西加扎勒河州首府,南苏丹第二大城市,位于北纬4°,挨近赤道,中国赴南苏丹维和部队部署地。11月15日,中国新一批维和部队前去轮换,本报记者随同前往。
儿行千里
11月15日傍晚6点,济南遥墙机场。
“我喊茄子,你们跟着连喊三遍,茄子!茄子!茄子!”
拍照片的人叫李璐。镜头里,7个头戴蓝色贝雷帽、手捧鲜花的中国维和队员试图挤出一些笑容,可能是因为马上要踏上征程,心情比较复杂,尽管李璐喊得面红耳赤,可拍出来的效果始终不太理想。
李璐也是维和队员,他和队友们目的地都是一个:瓦乌。
7点就要起飞。这是一次漫长的飞行,要经停乌鲁木齐和阿联酋的沙迦,跨越红海、印度洋,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后转乘联合国小型固定翼飞机飞往一个叫伦拜克的地方。从那里,再乘坐近两个小时的直升机飞往瓦乌。
一路等待、起飞、降落的过程且不细说,单说最后一段直升机飞行。还是那个喊“茄子”的李璐,这个已第3次参加维和的老兵,也被直升机颠吐了。不过他很幽默:“咱是来维和的,要吐也要吐得水平高一点儿——直升机离地面上千米呢!”
当地时间16日下午两点半,北京时间16日晚上7点半,我们终于踏进了瓦乌中国维和工兵大队的大门,前一批维和工兵大队大队长汪中华带领官兵列队夹道欢迎。见到了国内来轮换的人,每个官兵脸上的笑容比南苏丹的阳光还要灿烂。
菜上桌了。除了联合国供应的牛羊肉,属于蔬菜类的有面粉炸南瓜花、辣椒炒地瓜叶、盐水煮花生、清水煮玉米……每个人的桌前都摆有一份打印的菜单。
这是一份特殊的菜单,值得好好珍藏。
济南军区军训部副部长丁峰大校是此行轮换指导组的组长。战士敬酒,他来者不拒。战士请他唱一曲,他把一首《儿行千里》唱得直冲霄汉,荡气回肠。这位此行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大校,歌声如白酒般老辣,辣得人忍不住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泪眼汪汪。
几度推迟
联合国瓦乌基地位于瓦乌市西北约3公里,部署有中国、肯尼亚、印度、柬埔寨4个出兵国分队及参谋军官、维和警察等各类人员共883人。走进有UN标志的大门,左手旁就是由中国医疗分队组建的联合国二级医院,里面紧挨着是医疗分队的营地,而中国工兵分队营地,则要一直往前走到头,大约1公里多的路。
到达次日,在医疗分队的会议室里,我见到了满满一墙的决心书,都是关于正确对待轮换推迟的。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任务期是8个月,上批是今年1月12日部署到位的,此次轮换原本应在9月12日进行。因为联合国及各方面的原因,此次轮换计划一推再推,最终比原计划晚了两个多月。
轮换推迟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生活物资缺乏等实际情况,官兵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有的安排好国庆结婚,不得不一推再推;有的本来要年底转改士官,推迟回去,士官调整很可能赶不上。一位士官母亲病重,本来期待他9月12号能回去,家人借钱给母亲用高价药尽量延长生命,轮换一推再推,因药价太贵,再也拖不起了。通过网络视频,儿子眼睁睁看着母亲撒手人寰,禁不住放声大哭……
记者看到,每个战士床头都贴着家人的祝愿,士官成治伟的父亲给孩子写道:“注意安全,好好工作,为国争光,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等你回来。”
霍洪凯,济南军区某工兵团团长,接替部队的工兵大队长。这次他带过来的工兵大队275名官兵中,有51人年底面临士官选改,转过年来,5月底6月初,又有好多面临向后转的抉择。但官兵们没有任何怨言,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两次推迟也有意外收获。医疗分队原来集训时计划只学习维和英语三百句,等推到两个月后出发时,好多队员已经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背下来了。
红土作证
11月18日,我随交接指导组前往距瓦乌70公里的科瓦乔克。联合国要在这里兴建另一个州的维和总部,中国工兵部队奉命平整土地,已经完成一大半的工程。
窗外的风景真是特别,非洲人住的茅草棚,高大的芒果树,嘴巴巨大、脖子血红的大鸟,还有把水桶、木柴、席子等一切你认为不可能顶在头上的东西都能顶在头上赶路的黑人妇女。
70公里,走了两个半小时。不是因为看风景耽误了时间,而是因为这根本就是一条搓板路。
那个颠啊,一个屁股左挪右挪,怎么挪都不舒服。中途下来休息,感觉找不到屁股在哪里。
这不是最厉害的。工兵大队副大队长张晓斌告诉我一个故事,士官魏松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去伦拜克接装备,240公里,早上6点出发,一直跑到晚上8点,下车时腿都抬不起来了。
中国维和官兵在南苏丹的付出有多少?看看张晓斌那张脸就知道了,晒得黑里透红的样子,跟南苏丹人有一拼。瓦乌紧挨着赤道,阳光毒辣。一年四季,户外超过50℃都很正常。我们赶到科瓦乔克是上午11点多,车在树荫底下停了半天,仪表盘显示外部温度40℃。施工的中国官兵就住在附近一个联合国临时营地里。一间板房,几顶帐篷,我们只进去一会儿就闷热难当,熬下来,也是一种功夫。
除了环境的艰苦,还有许多环境之外的因素随时考验着中国官兵。
路上遇到苏人解(南苏丹人民解放军),两个树杈搭一根木条就是检查站。一次维和部队经过检查站,一名干部拿着对讲机讲话,苏人解以为是举枪,上来好几个人,缠着中国部队不让走。后来大队长汪中华带着翻译赶到,通过联合国方面交涉,对方才放行。再后来,每次经过,中国官兵主动放慢车速,摇下车窗挥手、微笑,对方高高兴兴地挥手放行。
医疗助理张巍说了一句特有哲理的话:许多看似安全的地方,实际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刘志涛,医疗队队员,医院来了一个联合国民事人员,疟疾患者,因为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必须后送。他护送病人上了只能坐10个人的联合国小飞机,飞机像小船一样在云端颠簸,病人垂危,他不顾病人是不是有传染病,嘴对嘴对病人做心肺复苏,结果还是回天无术。眼看生命在自己手中消逝,刘志涛号啕大哭。
陈方国,医疗队队员,他给一个外籍病人做超声,病人大小便失禁,生活难以自理。中国医生的真诚感动了病人,病人主动告诉老陈,自己是艾滋病患者。
对官兵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半个月吃一次抗疟药,维和10个月,各种防疫针、抗病药用了二三十种。有人吃了拉肚子,有人吃了头晕。医疗大队副大队长邢华林,已经是第3次维和,得疟疾发低烧,10个月体重掉了20多斤……
南苏丹,一片红色的土地。连路边绿色的灌木,也被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红色。红土作证,中国人民解放军赴南苏丹维和部队,为这片土地,为世界和平,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怎样的牺牲!
男儿有泪
维和的艰苦,只有经过的人才知道。首次执行任务的霍洪凯团长讲起了自己的老团长、2006年带队首次赴瓦乌维和的大队长安培青。
2006年4月部署到位后,中间有工作组来了解情况,安团长眼泪汪汪,因为:海运来的物资都烂了,大米长出了绿毛,他们自我保障了三个月,他有点对不起官兵……
从2006到2012,接近7年的高温高湿,营地的板房已经破旧不堪,地板塌陷,桌椅破烂。不是不修,而是反复修了无数遍;不是不买,南苏丹百废待兴,当地百姓自己都住草棚子,哪里去买这些东西?
医疗队曾经有个女医疗队员,因为高温、压力和维生素缺乏,维和8个月,例假只来了一次。她给丈夫写邮件:“联合国供给的蔬菜太少,我们自己种了菜,不能随便摘,我就把地瓜叶掐了些,用开水烫烫吃。”丈夫看了眼泪都下来了。
可就是这位女医疗队员的丈夫,在妻子回国6个月后也来到南苏丹。领导也为难,可确实只有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临走前,部队领导抱着他激动地说,“辛苦你了,辛苦你了!”他只说了一句话:“辛苦我没关系,可我是真的对不起我老婆。我走了,把家里老人、病人,还有才3岁的小孩都扔给她……”
还有这次带队的团长霍洪凯,别人各司其责,他作为指挥部主任,担子很重。
来了没几天,老霍嘴角已经长了好几个泡,鬓角毛囊炎发作,针刺一样疼。喝了酒他才说,其实让他心疼的还有自己的老婆。5年前做过一次癌症手术,前不久又做了一次。癌症手术,5年是个坎,老霍只能对着南苏丹的星空祈祷:老婆,挺住啊!等我回来!
为了谁,为了什么,他们这样无私地付出?官兵的答案很简单——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军人的使命。
维和期间,工兵大队先后有4名官兵的母亲或父亲不幸去世,3名官兵当了父亲。
医疗队队员蔡森,出征时老婆怀孕7个多月。“生个男孩就叫维和,生个女儿就叫苏丹,我是江苏人,一片丹心照祖国。”蔡森说。执行任务10个月,孩子现在已经8个月了。“就盼着早点回去抱抱儿子,亲亲儿子。”
高庆梅,医疗队队员,人人尊敬的一位大姐。“这10个月,每天都只能在这个医疗队的营区里转悠,周六周日出去一下,还是在联合国营地里。但我觉得值,特别是授勋那一刻,心里充满了自豪。”
孔旭,士官,来自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4代孙。“说实话,有时候也想,再也不来了,但回去之后,一接到任务,很可能又会主动申请维和。人都有感情,对这片土地已经产生了挥不去的感情。”
李欣,工兵大队警卫中队战士。回国时,他把大队出的《猛虎蓝盔报》带了一套,那上面有他写的几篇文章。“我会记着这段日子,生命中有了这次经历,感觉特别充实。这将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19日晚,医疗队宴请轮换指导组一行。说是宴请,主食是葱油方便面,吃的时候一不留神,一只大蛐蛐跳进了碗里。
酋长有话
20日10点,巴比拉酋长筹划已久的欢庆大会终于举行了。一大群非洲部落的男女老少围成几个圆圈,用木棍敲打塑料桶,光脚跺地踩出节奏,嘴里发出尖利的呼声,边跳边唱,充满无忧无虑的快乐和野性的力量。
巴比拉是营区附近瓜玛琅部落的酋长,今年70多了,前几年腿部浮肿,走不了路,是中国维和医疗队治好的。巴比拉有好几个老婆,子孙一大堆,一个孙女得了疟疾,是中国医疗队抢救过来的;还有一个孙子媳妇生不了孩子,输卵管不通,也让中国医生给治好了。中国的工兵帮他的部落修路,教他们种菜。巴比拉见了人就说中国好,全部落都说中国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话在南苏丹、在瓦乌也照样管用。去瓦乌天主教卫生培训学校拜访,温文尔雅的新西兰女校董见到中国新老朋友,满脸的高兴。中国工兵曾帮助学校平整了1.5万平方米的足球场,学校先后4次组织学生到中国医疗队参观见学。校董女士知道中国官兵的真诚,她把轮换指导组组长丁峰大校拉到一边,有话直说,希望中国部队帮学校开垦一片荒地,种些蔬菜、水果给孩子们吃,还希望中国医生继续来给孩子们上课。
中国军人的菜地确实成了UN城里的一道风景。种菜起初只为改善部队伙食,现在却成了对外交往的一个手段。苏人解有中国工兵帮忙开垦的菜地,瓜玛琅部落有中国工兵帮忙开垦的菜地,现在连天主教的学校也要中国官兵帮忙开垦菜地了。
巴比拉酋长真是个神人。当年一个英国传教士教了他几句英语,他居然能够对着麦克风讲个不停——China, Good!China,Good!China,Good!
中国工兵在他部落附近挖了一个取水点,他义务看护。别国维和部队前来取水,他硬是拦着不让。“China!China!”逼着别国部队要中国工兵签字同意才行。
不只巴比拉酋长,在瓦乌,联合国军事、民事人员来自七八十个国家,提起中国,没人不翘大拇指。部队按惯例举行告别晚宴,呼啦啦来了黑皮肤、白皮肤几十个国家的朋友。晚宴上,工兵大队大队长汪中华几乎哽咽。一个个地敬酒,一个个地拥抱,一个个地告别,告别这段难忘的日子,留下一段难忘的友情。
零时零分
11月20日,子夜。
一轮暗红色的弯月低悬在维和营的上空,星光璀璨。营地里,维和部队交接仪式正在举行。
列队,正步,立定,敬礼,报告:
“济南军区第十批赴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哨兵仇志华奉命前来接哨,请介绍执勤情况!”
“济南军区第九批赴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已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执勤期间一切正常,可以接哨,哨兵王伟东!”
那一刻,汪中华的眼睛模糊了,泪光闪烁:
“向首长报告!在南苏丹这片土地上,我完成任务了!”
长夜漫漫,这是南苏丹的夜,维和营区里发电机的轰鸣与蛐蛐的叫声汇成一片,如一首最美的歌。
上午8点半,两批维和部队签署交接文件。10大类装备、物资、器材,总共3万多件,一件不差地交接清楚。
这几天里,方方面面的交接其实一直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去罗佑拉中学拜访,身着整洁校服的孩子们在操场嬉闹欢笑。图书馆里,挂着一幅中国书法:“飞”。19岁的安东尼微笑着冲我一字一顿地说:“你-好-吗-”
维和工兵营每周五在这里开设两节汉语课,孩子自由参加。开始只有几个,后来发展到70多个,现在到了110多个,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要走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声轻唱:
“Welcome, Welcome,We miss you, We miss you……”(欢迎你,欢迎你,我们想念你,我们想念你……)
吕运成、李成波,一个是接替部队的政治部门领导,一个是回国部队的政治部门领导,分别和战士们谈心,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困难?一谈谈到深夜12点。
装备的交接、防务的交接,负责人分别是曹元军和杨积浒,一线监督指导,亲自拟定方案,兵马在外,责任重于泰山。
胡吉平,工程科研的专家。在仓库里和战士一起清点物资,手把手教战士如何使用二维码管理系统,这是总部在这批维和部队首次试行维和装备物资器材管理软件。
刘永跃,作训参谋,临走了,还坚持参加中肯维和部队的篮球友谊赛。
最动情的还是汪中华和霍洪凯。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哨兵交接完毕后,俩人紧紧拥抱,泪如雨下。这是男人的泪,更是战友的泪。
告别瓦乌
此刻是11月22日凌晨2点,北京时间清晨7点。从16日抵达瓦乌,到此时此刻,满打满算,到瓦乌才7天。再过5个小时,记者也要启程离开了,从瓦乌到朱巴,从朱巴到内罗毕,然后是沙迦,然后就是乌鲁木齐,一头扎进祖国母亲的怀抱。
越出国越思念祖国。一想到祖国,一想到回家,记者的眼泪也流淌起来。
记者多想留在这里,继续听他们讲述维和的故事:
郑德豪,第8年的兵。回国之后,马上面临去与留的选择。他说,“中国参加维和的军人已有两万多人次。我自豪,我是其中的一员!”
祝风梅,46岁,丈夫在三亚海军,儿子在成都上学,她奔赴南苏丹维和。除夕那天,她是在南苏丹的病房里度过的,一家分三地,万里共婵娟。
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感动。笔太拙,记者无法兑现承诺,把所有感动全部写在这里……
请原谅我。但也请相信我:
祖国知道你,世界感谢你!
就要走了,经过10个月的分离,经过24.5小时的飞行,首批官兵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东方的天空中,仿佛已可以看到祖国的朝霞……
(本报南苏丹朱巴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