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写在前面的话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在广袤边陲,有许多地域自然环境恶劣、地貌特殊,在干旱、寒冷、大风等外力作用下,岩石裸露,黄沙漫卷,地无绿色;还有些地方由于开垦不当、过度放牧等原因,加剧了水土流失,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
越是身处边陲,越知珍重山河。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戍边将士正把“守土有责”的承诺从守卫神圣国土向呵护边疆生态拓展,积极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他们所改变的,也许只是有限的面积、局部的环境。但是,人民群众看到:哪里有军人驻守,哪里就有绿色;哪里有红 星闪耀,哪里就生机勃勃。
大兴安岭军分区边防官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倾力呵护珍贵黑土
■汪作成 记者 刘建伟 特约记者 陈立涛
11月24日,刚吃过早饭,大兴安岭军分区洛古河哨所哨长解国鹏就带领官兵踏上了巡逻路。今天,他们不仅要完成数十公里的边防巡逻任务,还要给巡逻路上的近百户群众宣讲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精神。
“巡逻途中宣讲生态建设,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解哨长告诉记者,他是从小听着黑土地的传奇故事长大的,知道黑土地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素有“一两土二两油”“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美誉。
当解国鹏入伍来到黑龙江时却发现,受自然因素和乱砍滥伐、过度开垦等人为影响,不少地方的黑土层已经从一米多厚变成只有二三十厘米厚。有专家称,如不有效防治,50年内黑土层将流失殆尽。
“不能让北大仓再变成北大荒!”黑土的流失牵动着边防官兵的心。多年来,他们持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宣讲、植树造林等方法呵护珍贵黑土。
“瞧!那片树林就是我们种植的。”顺着解哨长的指引,记者看到成片的落叶松在雪地上高高挺立。这里几十年前山清水秀,由于乱砍滥伐,山变秃了,黑土流失了。等到村民想种树时,黑土地已经变成了石头地。让人没想到的是,某边防团官兵硬是在这片不毛之地种出了郁郁葱葱的“士兵林”。有了树木,当地土壤得到改善,黑土地又回来了。
像这样的奇迹,这个团的边防官兵创造了很多。由于沿界江地区地势平坦,江岸最怕江水冲刷,有些哨所的官兵每次巡逻都背上石头加固江堤。
记者了解到,这个军分区的边防官兵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还通过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等方法,积极引导驻地群众经济转型,帮他们从下江打鱼、上山伐木转变为发展科技种植养殖业,并请农业专家传授土壤改良、精耕细作方法,努力使黑土流失得到缓解。下士徐明自豪地说:“你如果夏天来到这里,很多地方一脚踩下去,松软的黑土都能没脚脖子!”
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官兵在喀斯特石漠播洒绿色——
石山长出蔬菜瓜果
■肖先云 特约记者 石斌欣
到金鸡山八连之前,很多人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这里的菜地很有特色,声名远播。记者纳闷儿,不就是一块菜地吗?能有啥了不起?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驻守在大石山区的广西军区某边防团八连,特意到菜地参观,只见大小不一的菜地尽管被星罗棋布的石头包围着,蔬菜瓜果却生机勃勃,鲜翠欲滴。
仔细看,记者竟一时难以分清,究竟是石头缝里长出菜来,还是在菜地里长出了石头。指导员文芳军介绍说,30多年前,连队奉命驻防金鸡山,营区周围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庄稼不长石头缝,放牛不上金鸡山”,山脚下的边民说,山上从没有种活菜的先例。
石头山缺土,官兵就发扬“蚂蚁搬家”精神背土,在石头缝里垒出一块块小菜地,硬是在乱石堆里建成大大小小369块“巴掌菜地”,现在连队早已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
其实,八连在石头上建菜园只是边防官兵改变驻地石漠化的一个缩影。
这个边防团驻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山穷、水枯、林衰、土瘦,“开门见山,抬腿爬山,天像巴掌,地像磨盘”是这里过去的真实写照。
为使边民过上好日子,该团向地方党委主动请缨,采取“一营包一乡、一连包一村、一干包一组、一兵包一家”的办法,探索和总结了“任豆树与肥牛树混交”“甜竹与柚木混交”等7种造林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8万人次植树造林,使驻地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
八连旁边的渠历村,石漠化严重,以前地里尽是白花花的大石块,边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八连官兵靠着在石头缝里种菜的精神,与边民一车一车地把土运到地里。如今记者漫步渠历村,菜地里已经看不到石头,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
“兵动苍山绿”。记者看到,村民何玉光夫妇正在松树林里忙着收割松香,一旁的松香堆成了小山。“以前我们家的山里石头太多,基本上荒着,战士们帮我们种上了松树,现在光是松香,一年就能收入万把块钱。”何玉光满脸笑容:“过去的石头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克孜勒苏军分区边防官兵努力建设生态屏障——
荒滩戈壁披上绿装
■张城龙 特约记者 李凤鸣 许必成
“我亲吻边关的生态林,树干上闪耀金色的五星,是你的脊背洒落的汗水,在西部边陲筑起绿色屏障……”连日来,这首歌曲在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欢送老兵的舞台上,被各族群众深情传唱。该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这是群众对我们投身荒漠化治理行动的肯定。今后,我们要模范贯彻十八大精神,为边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这个军分区驻地是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较大、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边防线大多植被稀少、沙化严重、生态脆弱。多年来,一代代戍边官兵以建设生态屏障为己任,积极参加和支援驻地的植树造林、禁牧还草等遏制土地荒漠化行动,让一个个“黄土台”变身绿色屏障。
“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曾是苏约克边防连营区面貌的真实写照,从第一任连长韩新光发起种树活动开始,一茬茬官兵战天斗地,在营区种活了216棵红柳,打破了“天不养树”的神话。
位于帕米尔高原的斯姆哈纳边防连,建连初期营区只有一棵树。一代代官兵戈壁取土,悬崖引水,克服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长等困难,在荒山秃岭间种活27000多棵树。如今,这里树木成荫,吸引了30多种野生鸟类驻足,被称为西陲“小西湖”。
北山坡曾是荒漠化冲击扇上的一片荒原,风起沙来,遮天蔽日。该军分区官兵与驻地群众一道,采用滴灌等先进种植技术,大面积种植胡杨、沙枣等耐旱树种,经过多年努力,在戈壁荒滩上建成了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约两公里的“绿色长城”。
草木成活不易,官兵倍加珍惜。在一次销毁弹药时,官兵们花两天工夫找到一个具备销毁作业条件的场所,但由于作业区附近有一大片草场,爆炸销毁会对草场造成一定毁坏,他们重新在几十公里外的地方选址。
近年来,克孜勒苏军分区共投入上万个劳动日和6000余台次机械车辆,持续参加和支援了北山生态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植树10余万株,种草300亩,绿化荒山4座,新建和续建“万亩风沙防护林”“军民共建林”3个。当地群众纷纷称赞:“一个边防连队就是一道绿色屏障”。
相关链接
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荒漠化不只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可能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通常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当前最突出的生态问题。石漠化现象会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被学术界称为“生态癌症”。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
导致水土流失有两个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指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如陡坡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开矿、采石等。加大植被覆盖率,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