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近期,随着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陆续召开,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逐渐清晰。对此,海外舆论纷纷评价:“中国发出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强烈信号。”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系列“强烈信号”,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沈志华教授。
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
记者: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2005年起,我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都设定在8%左右,但今年却下调到了7.5%。这样的调整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沈志华:这样的调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旧的发展模式已经举步维艰,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多。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是外部竞争环境的“倒逼”。目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面对的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行,但增长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为此,党中央审时度势密集做出了相关战略部署,我对这一系列“强烈信号”的理解是:我国将不再单纯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挤水分、提质量、增效益,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
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发展
记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改革”“创新”成为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这是否意味着,改革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沈志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孕育着无限活力,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源泉。这一趋势,从近年来我国取得的多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天宫一号、北斗卫星、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到,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还有待破除,这些难关不攻克,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始终坚持加强民生保障
记者: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无论是党的十八大,还是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用浓墨重彩的篇幅强调要加强民生保障。
沈志华:面对起伏不定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工作,将是明年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
我认为,“守住底线”就是要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关举措:连续上调最低工资、低保补助标准,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推进新农合等;“突出重点”,就是要着力解决就业、住房等民生紧迫问题;“完善制度”,就是要从顶层设计上谋篇布局,让更多的制度“红利”惠及民众;“引导舆论”,就是要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也成为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