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中国“北斗”:迎来发展应用的春天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12-28

国防部网北京12月27日电 题:中国“北斗”:迎来发展应用的春天

 

  解放军报记者张晓祺、特约记者张利文

    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总体性能与GPS相当,可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11年12月27日提供试运行服务,2012年又发射了6颗北斗导航卫星,目前16颗星完成了系统组网。

    “截至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已经可以独立地提供卫星导航定位授时服务,总体性能与美国GPS性能相当,可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冉承其介绍说。

    冉承其表示,与去年试运行之初相比,覆盖区域由东经84度至160度扩展到东经55度至180度,定位精度由平面25米、高程30米提高到平面10米、高程10米,测速精度由0.4米每秒提高到0.2米每秒。

    据介绍,北斗“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2000年至2003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是2012年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是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此次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标志着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完成。

    “卫星导航的应用只受人们想象力限制,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冉承其表示,卫星导航产业前景巨大,它和互联网、移动通信并称为世界上三大IT产业,有专家预计全世界卫星导航产业可以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大概是5000亿人民币左右。看目前这个势头,会远远超过预计,“因为我们有一个行业统计,今年卫星导航产业已经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对卫星导航应用的前景持非常乐观态度”。

    北斗系统后续产业应用方面,还将采取多项措施推动:一是已经从去年试运行开始着手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和模块的研发,旨在解决产业链问题;二是通过联合各行业、各省市推广示范工程,推动北斗应用;三是标准先行,中国正在筹建全国性的北斗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卫星导航标准。同时,加强北斗终端产品的统一测试和认证;四是作为朝阳产业,卫星导航已经列入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

■北斗导航系统拥有“独门绝技”,成为冲击市场的“杀手锏”

    众所周知,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中,美国的GPS开发早,占领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这对“后来者”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投入应用来说挑战巨大。

    然而,对于导航产业“蛋糕”分割,北斗专家们有自己的认识。

    “北斗导航系统拥有‘独门绝技’,将成为冲击市场的‘杀手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导航工程办公室主任吴东说。

    吴东所说的“杀手锏”指的是北斗将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其他导航系统不具备的。世界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只是告诉用户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而北斗系统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用户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使用户想告知的其他人获知用户的情况。

    短报文功能,使用户之间实现用类似手机短信的方式相互交流,能同时解决“我在哪”和“你在哪”的问题。“比如在沙漠、草原等地方手机无法使用,‘北斗’就能发挥重要作用。”吴东说。

    同为导航系统,北斗和GPS并非只有“血战”,同时有兼容与合作。

    “我们特别注重与美俄欧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和合作,让北斗尽早地融入其他系统,推动多系统的融合应用。同时,标准先行,我们正着力推动北斗尽早进入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移动通信组织等。”冉承其说。

    据悉,为保证提供亚太区服务的系统连续稳定,北斗在星座设计上考虑了冗余备份。接下来会根据系统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增加、补充发射卫星。2013年没有发射任务,2014年后将紧锣密鼓开展后续组网发射,力争尽早提供全球服务。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加紧布网建设的同时,北斗应用及其产业化步伐也在加快推进。

    据介绍,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自2003年正式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南方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及上海世博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交通运输方面,基于北斗系统的“公路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系统”“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系统”等应用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海洋渔业方面,建立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向渔业管理部门提供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等服务。渔民通过渔船上安装的北斗导航仪,不仅可以知道渔船的行进航线以及周围渔场的位置,还可以发送短信与陆地上的渔船管理部门联系,一旦遇到台风或患疾病需要求救时,一条短信就可以报警求救。通过北斗导航,渔民还可以准确地了解行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捕捞计划。

    在水利方面,建立了基于北斗系统的水文监测系统,实现了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大大提高了灾情预报的准确性,为制订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0年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有很多人眼里,GPS是导航的代名词。但殊不知,在提出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方面,中国是与世界同步的。

    据了解,美国的GPS是在上世纪60年代起步的,几乎在同一时段,我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取名为“灯塔”,但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工程一度搁浅。

    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提出了双星定位设计方案,基于此方案,我国开始积极地立项论证。1994年,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起步虽然比GPS晚了20年,但在技术上差距并不明显,其最终目标仍旧是走向世界。

    基于自身实际,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先区域”再“全球”,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立北斗卫星双星定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完成三种轨道十余颗卫星的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余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表示,今后我国还将陆续发射组网导航卫星,不断提升系统服务能力,扩大覆盖区域。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等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后,我国将拥有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比肩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应用的大幕已经拉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第三步’已经走在征程上。”冉承其呼吁全社会重视北斗应用。他援引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表示,我们一定把北斗建得更好,也一定让北斗更加管用、好用、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