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2日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5周年答记者问时表示,条约值得双方很好纪念和遵循。
有记者问:今天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5周年纪念日,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洪磊说,35年前的今天,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明确了中日世代友好的大方向,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长远发展的政治基础。条约值得双方很好纪念和遵循。
他说,中日互为近邻,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前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两国关系面临的问题,推动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发展。
新华社东京8月12日电 (记者吴谷丰)日本外务省外务报道官佐藤地12日就《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5周年发表谈话,表示愿意推进日中关系发展。
佐藤说,日中关系对双方来说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根据《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基本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继续推进两国关系发展,符合日中两国、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佐藤还说,日中是邻国,会出现各种问题。即使出现个别问题,也要努力避免对两国关系整体产生影响,继续推进日中关系发展。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全文不足1000字,但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是继中日两国1972年9月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史上又一里程碑。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以及《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四个重要政治文件。
背景资料
今年8月12日是中国和日本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5周年。该条约是中日两国1972年9月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史上又一里程碑。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双方应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为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来往而努力;本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
(据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不应淡忘的纪念日
新华社记者 徐松
35年前的今天,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个本该隆重庆祝一番的重要纪念日却因为中日关系当前的局势,显得分外冷清。
回想当年,邓小平和福田赳夫等中日两国老一辈政治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战略决断,推动条约的缔结,极大推动了中日两国其后关系的迅速发展。《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因而也成为指导中日关系发展的四个重要政治文件之一,彪炳史册。
中日双方本该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隆重地纪念,以秉持和发扬中日之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发展”的精神,以重申“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的约定,以思考如何在新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赋予条约新的生命力。
而这些凝聚两国老一辈政治家远见和智慧的共识,被日本一些短视的政客刻意地无视。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由此经历着重大挑战。
自日方去年9月宣布“购买”钓鱼岛、实现“国有化”,挑起争端后,中日关系已呈恶化趋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任半年多来,火上浇油,同时在日本国内大搞“历史修正主义”,放任甚至鼓动中日对立对抗情绪的蔓延。调查显示,中日两国公众对现状的认可度急剧下降,相互好感度已降至九年来的最低值。
中日关系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责任完全在日方。日方领导人言行不一,一面不断挑衅、侵犯中国领土主权,释放错误的历史观,还企图拉拢域外势力,对中国形成“围堵”;一面又在释放所谓“善意”,表示“双方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十分重要”。试问,在日方始终竭力回避钓鱼岛问题,甚至连问题存在本身都不愿承认的情势下,两国之间怎么会存在交流磋商需要的起码的气氛。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中日交往问题上,中方强调中日一衣带水,有绵延2000多年交往历史,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同时也绝不会忘记两国兵戎相见的不幸过去。正因为如此,35年前的那个时刻才值得格外珍视。纪念它,记住它,绝不是仅仅为了缅怀,对思考乃至应对中日关系当今的困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