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数十年前,为使西藏各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老一辈进藏工作者用鲜血铸就“老西藏精神”。
进入新世纪,在西藏有一群人坚守着精神高地: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因信仰而忠诚,因使命而开拓,因责任而担当,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
——这,就是西藏新一代共产党人群体。在他们身上,融入新时代内涵的“新西藏精神”呼之欲出。
“特别讲忠诚”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每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这是一份沉重的名单——
强秋、金淑萍、张宇、李江龙、李芬玉、次仁……他们身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在2012年因公殉职。
原因并不复杂,或在高寒缺氧环境中突发疾病,或在艰险道路上遭遇意外。一句话,死于高原恶劣的生存条件。
谈到新时期西藏共产党员的共性,记者采访的许多人不约而同提出一点:特别讲政治、讲忠诚。在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就是最大的政治。
只有29人的玉麦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8名党政干部轮流守护着中印边境1987平方公里的国土。每年8个月大雪封山,吃到新鲜蔬菜成为奢望,更难忍受的是无尽的孤独。
为什么不离开?
乡长达瓦说:“不能走啊。这是我们的国土,玉麦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在西藏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数不清的党员干部就这样默默坚守。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寸草不生。一名边境干部终于有机会走下高原,那天他看到了树,竟抱着大树放声痛哭……
张宇,陕西援藏干部、阿里地区噶尔县原县委书记。2012年8月22日,同事叫张宇吃早饭,却见他倒在了宿舍门口。
年仅44岁的张宇死于积劳成疾引发的急性心梗。翻看他人生最后十天的工作日志,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筹备人工种草现场会、调研高效设施农业、检查国道沿线环境治理……
他说过:“我们要加快发展,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人们都说西藏美,可是常人怎么想象得到,守护这片美丽国土的人,每日却在挑战生存的极限。
在这里,一场普通的感冒都可能致命。在藏工作10年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会发生脏腑器质性病变。同样痛苦的还有亲情的缺失。
然而,只要上级组织一纸调令下达,他们便从五湖四海赶来了;只要听到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每个人都绝无二话:“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特别能创新”
——勇于开拓,攻坚克难,推动雪域高原跨越式发展
藏族大汉孙宝祥当曲水县县长已经7年了。
2006年,他一上任就去走访村民。在一户黑乎乎的小屋里,看见一位生病的老人,端上来的是清茶,而不是酥油茶。去厨房看看,糌粑罐眼看就要见底了。
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摆在面前,西藏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孙宝祥认为,唯有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曲水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孙宝祥分析,只能另辟蹊径。他力推曲水成立了西藏最早的县级工业园区之一——雅江工业园。
一无资源,二无经验,还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难度可想而知。他带队招商引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靠“最真的诚意和最厚的脸皮”打动企业家。
就靠一股子雷厉风行的精神,7年间,曲水县财政收入翻了10倍,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10倍。
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一场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大规模开拓创新实践。
从基础设施改善到农牧民增收,从特色产业培育到经济总量连破百亿元大关,从传统文化弘扬到教育、医疗、养老事业的进步,一点一滴都凝结着西藏党员干部的心血和汗水。
创新,需要胆识、勇气、毅力,更需要智慧。
大棚蔬菜刚刚推广时,不少农牧民拒绝接受:“人是吃糌粑和肉的,怎么能和牛羊一样吃‘草’呢?”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支书边巴顿珠有“高招”。他和村里的党员带头承包大棚,年底赚了钱,他们在大街上公开数钞票。
第二年,村民纷纷主动申请承包大棚,彭仓村成了全县第一个万元村。
“青稞脱了皮,做的糌粑才会香。”这是农牧民常说的一句话。
正是靠着“脱一层皮”的苦干精神,靠着除旧布新的改革锐气,西藏党员干部不断开辟出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特别能担当”
——旗帜鲜明,敢作敢为,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
李素芝的办公室里堆满了锦旗和哈达。这位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被西藏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门巴(藏语:医生)将军”。
西藏高原先心病发病率是内地的2至3倍,而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做心脏手术,全世界尚无先例。李素芝连续20年艰苦攻坚,决心勇闯高原医学“禁区”。
2000年11月10日,在海拔近3700米的拉萨,世界首例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即将开始。带着沉重的使命和期待,李素芝一刀划下。
这一刀,划破了国外专家“海拔3500米以上不能做先心病手术”的断言,给雪域高原带来了福音。
李素芝说,医生是党和农牧民之间的天然桥梁。经他倡议,总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所有困难群众免费就医。10余年来,总医院仅先心病手术就为西藏群众免费达9000多万元。
特别能担当,体现的是西藏共产党员以天下为己任的大爱情怀。
2011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根据区情,在全区启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两项重点工作。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干部下基层活动。
两年多来,全区先后选派4万多名干部入驻全区5459个村,与农牧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先后派出近万名干部入驻全区1700多座寺庙和宗教活动场所,实施一系列利寺惠僧举措。
事实胜于雄辩。4万多名干部“接地气”,夯实了基层基础,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大局和谐稳定,赢得了民心。
传承“老西藏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贡献,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进藏党员干部胸怀坚定的信仰、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扎根边疆,扶危济困,和西藏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今天,“老西藏精神”已成一种精神基因,融入了西藏党员干部的血脉。孔繁森、祁爱群、李素芝、强秋、次仁、彭燕……在一代又一代西藏英模身上,这种基因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2012年3月18日,嘉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忠义村驻村干部李芬玉和乡亲们一起修水渠。同事发现,她弯腰用锹把紧紧顶着胃部,豆大的汗珠从蜡黄的脸上往下掉。
同事劝她赶快请假到医院看看,李芬玉再次选择了坚守。
一周后,病痛再次发作,她猝然离世。
全村群众自发点起了酥油灯为她祈祷。她救助的低保户、她谈过心的村支书、和她一起劳动过的小伙子们,都哭了。
当年,“老西藏”们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尊重。如今,新一代党员干部继续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和群众打成一片。
比如县查曲乡多托村驻村工作队进村第一天,许多村民赶来看热闹,却没一个伸手帮助卸车。工作队队长万嘉反省:群众感情疏远,问题出在干部身上。
大雪天,工作队员同村民一起修路。民兵夜间巡逻,工作队提前做好饭菜招待巡逻队员……
不到3个月,村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有困难,主动跟工作队说;逢年过节,抢着请工作队员去家里吃饭;驻村结束时,全村人来欢送,一条又一条洁白的哈达几乎把队员们埋了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鼓励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斗志,而新世纪西藏共产党人群体之中孕育生成的“新西藏精神”,正在各族百姓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
(新华社拉萨11月10日电 记者张晓华、李柯勇、杨三军、薛文献、杨步月、边巴次仁、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