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克里米亚公投后,俄罗斯政府及军队的快速行动让西方大跌眼镜,克里米亚以超乎人们预料的速度“加入”俄罗斯。扼守黑海要冲的克里米亚,有着怎样的过往,又与俄罗斯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愫——
克里米亚,俄罗斯的痛与梦
如果说意大利是伸进地中海的一支“军靴”,那克里米亚就是伸进黑海的一只“章鱼”。“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
扼守亚欧两大洲的战略要冲、地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地缘分界、位于东西方民族大迁徙的十字路口,数千年来,克里米亚见证了无数民族的兴衰变迁。如今,随着3月16日克里米亚全民公投结果出炉,俄罗斯再次实际控制克里米亚,世界的目光也聚焦于此。多年后,人们再次回顾今天的克里米亚变局时,也许会说:这是改变21世纪国际局势的一次公投,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超过世纪之初的“9·11”。
克里米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它又为何屡次成为大国角力的竞技场?俄罗斯为何要冒同西方发生“新冷战”的危险合并克里米亚?一切还要从克里米亚自身说起。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控制黑海的战略要冲
克里米亚半岛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位于乌克兰主体部分之南和俄罗斯主体部分之西。说是半岛,其实克里米亚大部分被黑海环绕,仅在北部通过宽约5至7公里的彼列科普地峡与东欧大陆相连。历史上,彼列科普地峡就是进出克里米亚的天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4至18世纪的鞑靼人,为抵挡强敌从欧洲大陆方向的进攻,曾在这里挖掘“鞑靼壕沟”,据称深达15米,并历经多次惨烈的战役。1941年,德军在东欧平原风卷残云,但唯独在“鞑靼壕沟”前付出惨重代价,后又受阻于塞瓦斯托波尔坚城之下达250天之久。
克里米亚半岛易守难攻,而且深入黑海,战略地位重要。其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正好形成几个海湾和良好的天然港口:西北部是卡尔基尼海湾,西南部有塞瓦斯托波尔和巴拉克拉瓦等良港,东北部有刻赤海湾,东南部则有费奥多西亚海湾及同名良港。这些天然良港为控制黑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8世纪,俄罗斯在这里一直有海军常驻。克里米亚南部城市塞瓦斯托波尔正是俄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
除地理条件优越之外,克里米亚气候宜人,半岛南岸温暖潮湿,是著名的疗养胜地。二战行将结束时,盟国“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聚会于此。这座克里米亚半岛上海滨小城的名字,也因构成了一个国际关系方面的术语——雅尔塔体系——而广为世人所知。
“罗斯受洗”之地——
俄罗斯民族的信仰原点
克里米亚西南部,塞瓦斯托波尔郊区,有一个如今不起眼的地方克森尼索。它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人所建,并在公元988年见证了著名的“罗斯受洗”,也因此成为俄罗斯民族信仰开始的原点。在那之前,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有恶神、善神、太阳神、雷电神和战神等。公元988年,拜占庭皇帝将安娜公主嫁给弗拉基米尔大公,弗拉基米尔大公则接受了东正教教义,并奉东正教为国教,命令罗斯人接受洗礼,将原先崇拜的多神教偶像抛进第聂伯河中。12至14世纪,由于封建割据,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东正教成为联系3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罗斯受洗”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最大事件之一,它加速了斯拉夫各部落的统一进程,也推动更先进的拜占庭文化进入罗斯,成为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从此确立了俄罗斯人此后一千余年直至今天的信仰根基。2010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法令,确定将每年7月28日“罗斯受洗日”列为全国性节日。
正因如此,普京在合并克里米亚后的杜马演讲中说道:克里米亚渗透着我们共同的历史与骄傲。这里坐落着古老的古希腊城市克森尼索,正是在这里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了洗礼,使得俄罗斯成为一个东正教国家。它的这一精神遗产奠定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共同文化、价值观与文明基础,注定使得我们三国的人民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