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外军飞机进入东海防识区 东航战机紧急将其逼走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5-10-20

 又是一年秋风劲。记者走进东海舰队机关作战指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兵撒万里大洋的“砺剑图”——

  152编队3艘军舰正在环球访问,和平方舟医院船开启“和谐使命-2015”任务之旅,数架新型战机位于我东海防空识别区警戒巡逻,多艘舰艇战备巡航在我当面海区……

  这些年,随着我海军部队整体由训练型向任务型转变,东海舰队常年担负着海上维权、战备巡逻、远洋护航、海外医疗服务等任务,随时用兵、全程用兵已成常态,所有主战舰艇年均出海150天以上。

  如何统筹遂行任务与完成日常训练?怎样在任务中将战斗力标准落实到一人一岗?舰队党委始终坚持军事训练中心地位不动摇,牢固确立平战一体、训战结合理念,大胆创新组训模式,坚持以任务牵引训练、以训练支撑任务,让部队在备战中练兵、在用兵中强兵,实现了遂行战备任务与提升战斗力水平齐头并进。

  宁要贴近实战的低分,不要脱离实战的高分——

  真打实备,打得真才备得实

  “真郁闷!打了这么多导弹,竟没拍下几张好片子。”某驱逐舰支队摄像员李友平怎么也想不到,今年的实弹射击会这么难拍。

  8月下旬,东海舰队在当面海域牵头组织实兵实弹对抗演练,上百艘舰艇、数十架战机等兵力组成红蓝双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背靠背”进行攻防对抗,实射各型雷弹近百枚。

  李友平提前在指挥舰上占据有利位置,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听预先号令,先拍反舰导弹,再拍防空导弹,最后是反潜深弹。

  然而,当天导弹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分波次、按弹型依次发射,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波导弹几乎同时随机发射,每分钟天上都有导弹在飞,顾此失彼,拍出的照片自然不好看。

  “以前重在检验作战平台、武器装备和职手训练水平,什么时候打弹有预先号令。这次我们重在检验作战方案和体系作战能力,什么时候打,打什么型号的弹,哪艘舰从哪个方向打,全是根据未来作战任务和战场需要进行。”东海舰队司令部军训处处长沈煜道出了原委。

  无独有偶。如今,想拍海上大编队航行的宏阔场面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了。

  7月,舰队组织长春舰、常州舰、巢湖舰赴西太平洋海域进行远海训练。随舰的一名报道员发现,编队三艘舰艇有“编”无“队”,航线各异,有时竟然你南我北反向而行,最远间距200多公里。

  有“编”无“队”,其实是“形散而神聚”。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卢飞云介绍说,远海训练舰艇编队由大编队向小编队、由密集编队向松散编队转变,是向实战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小编组灵活机动,看似散了,但信息和火力比以往更加集中,必将在未来远海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话题再回到实弹射击上,这么多导弹打出去,效果如何?整体命中率绝对没有想象的高!

  “怎么会这样?”记者禁不住问道。

  “实战怎会有那么多的全部命中?”东海舰队副参谋长黄新建拉直了记者心中的问号:舰队严格按照实战要求,不再单纯追求“命中率”,而是从体系作战全局出发,给所有的移动靶标、靶弹都加装了干扰装置,命中率虽不高,但有效检验了组织指挥、预警探测等一系列问题。

  “海军领导反复强调,宁要贴近实战的低分、低命中率,不要脱离实战的高分、高命中率”。东海舰队司令员苏支前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军事训练要最大限度贴近实战、最大限度设置实战情节、最大限度不搞摆练、最大限度检验武器装备效能的“四个最大限度”要求,坚持训练与实战一体推进,把演训场当战场用,真正让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

  对手是最真的“蓝军”,任务现场是最实战化的演兵场——

  拿“敌”练兵,盯着对手过日子

  2014年,某潜艇艇长林正雄第四次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率领新型潜艇进入某海域。

  尽管是隐蔽出航,但还是被外军舰机发现了踪迹。从空中到水面,外军反潜兵力如影相随。

  “在海上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处于劣势的潜艇并不是无所作为。”林正雄没有畏惧,而是拿出“猫”的勇气和本事,主动与强手过招,把对手当“磨刀石”,进行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训练。

  变深,悬停,机动……一次次成功的规避、隐藏与突防,大洋深处上演着真实版“拉锯战”,一举创下该新型艇首次进入某标志性海域、首次大深度潜行、首次由训转战等多项纪录。

  “潜艇与反潜就是一对冤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潜艇人应该感谢对方反潜舰机当‘陪练’,如果没有他们的追踪、搜索,就没有潜艇的技术改进和战术战法的创新与发展。”林正雄如是说。

  这样的经历,舰队所有远航的潜艇几乎都遇到过。

  舰队领导告诉记者,东海当面是最接近实战的练兵场,形势异常严峻复杂,他们与外军舰机天天都在对峙,处处都有较量,倒逼着演训必须突破“一厢情愿”,推动着对抗训练、武器使用、应对行动与战场接轨。

  舰队司令部作战处处长许晨光说:也正因如此,远航的潜艇、巡航的航空兵、水面舰艇等主战兵力改变了怕被发现躲着走的习惯思维,敢于迎“敌”而上,在与对手面对面较量中练指挥、练谋略、练胆识,扭转了过去以规避摆脱为主的被动局面。

  一次,外军飞机进入我东海防空识别区,东航某师一架战机紧急起飞,抵近对方战机,警告其不要做出不当行为,几个回合较量下来,我战机始终占据主动,硬是把对方逼了出去。

  当我们把目光从东海海空域延伸到遥远的亚丁湾,舰队所属的护航舰艇从军港出发开始,就进入战斗状态,航行一路练兵一路……

今天为战斗力建设“放水”,明天就会在海战场上“送命”——

  准备打仗,问题先解决在“岸上”

  2014年,舰队组织某型武器实射训练,不仅未能命中目标,还差点造成严重后果。

  这让现场参与任务的官兵惊出一身冷汗。出人意料的是,舰队各级领导并没有责怪,而是客观看待,组织专业人员对训练进行“复盘”分析,最终发现是该型武器存在某项缺陷。

  这次海上实射训练,直接促使工业部门修改该型武器技术批准流程,并对已装备部队的同型号武器进行了重新测试。事后,研制单位的一名领导感叹:“若没有东海舰队按实际作战流程组织武器实射,我们工业部门再怎么进行仿真模拟,也发现不了这么致命的问题。”

  “让未来战场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在‘岸上’。”采访中,舰队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张磊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一次去工厂接舰,舰队要求接舰官兵必须完成主炮某项试验。但因为装备质量问题,居然试了几次都没通过。舰队领导专门约谈相关工业部门领导,并举一反三向上反映。海军据此专门出台了新接舰艇全部进行相关试验的规定。

  平时藏着掖着,对发现的问题“放水”,明天就会在战场上“送命”。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有人发现舰艇炮弹质量问题,但没有很好解决,导致实战中炮弹“透甲而不炸”,竟未能击沉一艘日舰。

  问题暴露给自己,还有改正的机会;暴露给敌人,就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舰队党委把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最大责任、最大能力和最大贡献。

  自去年初开始,舰队司令员、政委亲自部署并担任研究攻关领导小组组长,在全舰队范围内持续开展立足现有装备、立足现有条件、立足本级解决问题,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的“三立足三集中”研究攻关活动。

  活动以问题找准找足为前提,以上下合力攻关为途径,以急需问题攻关突破为关键,将制约能打胜仗的问题消灭在上战场之前,先后查找梳理出各类问题1200多个,研究形成百余个战法创新成果,有效推动了军事斗争准备向广度深度发展。

没有打仗的本事,就不要惦记打仗的位子——

  为战选将,能战是最硬的“杠杠”

  9月中旬,华东某空域,海、空军航空兵首次异型机对抗空战打得难解难分。

  “战斗”中,再次率队出征的“海空雄鹰团”团长陈刚,让对手吃了不少苦头,更赢得了对手竖起的“大拇指”。

  走下演训场没多久,北京海军机关大礼堂,陈刚作为海军基层建设标兵个人登台领奖。

  让对手佩服、获上级肯定,陈刚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然而,陈刚能当上团长,当初出乎许多人意料:首先,他不是班子成员中副职资历最长的;其次,他也不是年龄最小的。

  “这恰恰反映了部队党委按照打仗要求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领导告诉记者,尽管资历、年龄不占优势,但陈刚技术过硬、爱钻研战法,参加过数十次重大演训任务,至今还保持着昼间和夜间超低空飞行的两项纪录。

  担任团长以来,陈刚带领团队首开海军自由空战先河,圆满完成了海空军首次对抗空战联合训练、海军三大舰队歼击机对抗空战研练和多项实兵实弹演习任务……

  出人意料的不止陈刚一人。

  去年,某驱逐舰支队准备接装新型导弹驱逐舰,该型舰是舰队的首舰。为首舰选配首任舰长宛如奠基开山,重要性可想而知。可结果一出来便引来争议:舰长怎么由张平一担任?

  张平一何许人也?1981年出生,担任某护卫舰舰长才1年多,而且因刚出装备事故受到严重警告处分,砸了单位安全先进的牌子。

  面对争议,支队党委在干部大会专门作出说明:张平一经过全训舰长合格考核,执行各项任务出色,符合舰长资格;他年轻,正好适应新装备接装周期和训练周期,能够促进舰艇战斗力生成和稳定;至于装备事故,那是在组训过程中因装备自身原因造成的,且他勇于承担责任……

  官兵们一下子豁然开朗:只要潜心研究打仗,党委就会千方百计提供平台、创造平台。

  “重经历不唯经历,重台阶不唯台阶。”东海舰队政委王华勇告诉记者,只要心思精力聚焦打仗主业,能力素质适应打仗需要的干部,就要大胆使用。

  在舰队干部部门提供的一份名单上,记者看到:任正团不满3年的某团团长王世远走上师参谋长岗位,某潜艇支队副艇长曾山当上了艇政委……

  练打仗是最好的形象,能打仗是最大的实绩——

  工作评判,先看战斗力贡献率多少

  去年底,某驱逐舰支队会议室里,党委“一班人”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议题很简单:年度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该给谁?

  机关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敲定了两个候选单位:一个是年初入列的新舰,在年度的装备检查、歌咏比赛等活动中屡拔头筹,是单位的明星舰;另一个是常年在海上执行任务的常州舰,训练成绩突出。

  令官兵没想到的是,常州舰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党委讨论的结论是:新舰一年没出几次海,参与各项活动有时间进行准备,任务少问题自然就少;常州舰虽然在任务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全舰战备训练水平走在支队前列。

  这个支队的做法,是舰队坚持以战斗力贡献率检验工作,评比表彰、立功受奖和典型宣扬向战斗力倾斜、向打仗靠拢的一个缩影!

  翻看近年来舰队宣扬的典型单位和个人,千岛湖舰和梁阳、华明等全军典型,无一不是来自备战打仗一线埋头研究打仗的。舰队政治部领导介绍说,按照舰队党委提出典型宣传也要坚持战斗力标准的要求,去年底,他们否决了十多个基层上报的典型宣传请示。

  今年8月,某支队一艘舰艇刚刚执行完任务,便接到迎接某国军方领导人参观的外事任务。外事无小事,舰领导决定向支队提出申请,将当晚的夜间训练改成外事任务准备。

  没曾想,不仅申请被否决,还受到支队领导批评:外事准备也不能搞形式主义,提升训练水平才是最好的形象展示。

  什么样的形象最佳?什么样的工作成效最好?舰队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如今,舰队上下想着出名挂号的人少了,专注于研究打仗、思考如何提升战斗力蔚然成风。

  在东海舰队采访,不论是与舰队机关同志座谈,还是到基层采访,记者听到最多的不再是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获得了哪些荣誉,而是思考未来仗怎么打,兵怎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