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30年的义务宣讲——
2000多场报告,没收过一分钱
很多桐柏人,都听过王德堂讲红色课。据该县党史办从1951年到现在,整整60年了。全县的每所学校、每个乡镇,我几乎都去过。”因为对桐柏党史熟知到倒背如流的地步,王德堂讲起红色课,从不要稿子,讲上几天几夜,还有讲不完的红色故事。
从他口中,每段红色历史,都有着有据可查的红色故事;每个红色故事,都和活跃在桐柏大地上的革命人物相连。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徐海东等一批革命老前辈的故事栩栩如生。“历史、故事、人物的有机结合,让他的红色课听起来,不仅不乏味,而且非常感人。”听过他课的很多人,这样评价。
同时,凭着超强的记忆力,王德堂随便挑出一段桐柏革命史,沿着一条线讲下去,都能讲得有理有据,有滋有味。翻看党史一看,你会发现,具体到哪一天,发生了哪些事儿,他都能讲得分毫不差。
他的精神,感动了桐柏很多人。每年“七一”、“八一”、“十一”前,是王德堂最为忙碌的时刻:到军营去讲课,到部队去宣传。每年给学校做大型报告不少于40场。学校报告,每场人数就达数千人。每年新兵到来,老兵退伍,王德堂都到济南军区驻桐柏县某部做两次红色报告。济南军区、河南省军区首长也多次到桐柏县听王德堂的红色报告。
近几年,红色旅游成为桐柏的一大亮点,也吸引了很多游客。桐柏革命纪念馆落成开放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最多时达1万多人。王德堂讲红色报告的数量也明显增多,最多时,一天讲三场。桐柏革命纪念馆被济南军区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委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为对党史的熟知,王德堂被誉为“桐柏党史活化石”。多年来,他不仅在桐柏做红色报告,而且到湖北、安徽、北京等国内40多个城市去讲课。他还多次代表桐柏县,向中央领导和曾在桐柏作战过的老首长、老将军做红色汇报。无论在哪里讲课,他都有一个原则:坚决不收一分钱。
有一次,国家体委的党员到桐柏接受红色教育。经县委推荐,王德堂全程陪同,一路讲解。临走时,国家体委的同志握着他的手,感慨地说“老王讲得太好了,真是把历史讲活了”,并悄悄塞给他一个厚厚的红包。红包都没打开看,追了很远又塞给了人家。河南大学历史系等20多家给他服酬金,都被他拒收。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20多个系统组织的红色考察团到桐柏县,王德堂做完报告都是一分钱不收。河南省委和省直不少单位领导都听过王德堂的报告,大家共同的评价是:“王德堂讲的真实生动,有人格魅力。从不收报酬。”
据桐柏县党史办、老促会的工作人员估算:“讲了这么多年课,最少也有2000多场,听报告的人最少有200万人次。所有人都说,王德堂没收过人家一分钱报酬。”
对此,这位有着58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德堂曾告诉同事,“是党给了我一切,为党做点事,还伸手要钱吗?那不是我的风格!”
人大主任岗位退休后——
为老区建设,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
1991年,王德堂从县人大主任的职位上退下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桐柏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桐柏县老苏区建设促进会主任。
这时,为挖掘老区红色素材、宣传老区革命精神,很多新闻媒体纷纷到桐柏采访。很多记者到桐柏后,首先要见的人,就是王德堂。
中央电视台到桐柏联合拍摄《千里走淮河》、《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时,王德堂全程陪同采访,讲解相关知识,现场解答疑问,查阅历史资料,重访红色遗迹。
作为革命老区,桐柏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县老苏区建设促进会主任,王德堂一直为老区建设积极奔走。他和一批离退休老干部,以老区扶贫开发为重点,联系项目,争取资金,修建学校、医院,兴修水利工程,先后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
2010年11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桐柏县被评为全国先进典型,王德堂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待。
春来秋去,花开叶落,这位八旬老人用火一般的热情,书写着国防教育的壮丽篇章。在巍峨雄伟的革命纪念碑下,在肃穆的三军会师旧址,回荡着王德堂洪亮的红色故事歌喉……
在革命老区桐柏,有一位人人皆知的国防教育宣传员,无数老百姓听过他的红色报告,省市领导听过,中央不少部委的领导和离退休同志也听过。他就是现年82岁的“国防教育宣传员”王德堂。
这位被誉为“桐柏党史活化石”的老人,讲起老区的红色历史和人物,随便挑出一段,沿着一条线,就能讲上几个小时。
令人称奇的是,他不仅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而且客观真实、从无差错,准确地可以具体到某一天。
这位深爱着老区,有着58年党龄的老人,一生都致力于挖掘红色素材、守护红色资源、宣讲红色故事。多年来,他义务在全国各地作报告2600多场,为老区建设争取资金数千万元。
忘我的宣讲背后,是难舍的红色情结;传奇的经历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笔者走访王德堂宣讲走过的足迹,了解老人对国防宣传炙热的胸怀。
一个重点议案——
走村串户4年,编审4部史书
因为耳朵有点背,王德堂说话极其宏亮,他常讲:一个地方,有了历史才有未来,有了特色才有发展。红色,就是桐柏的颜色和特点。
王德堂生在1930年,5岁开始放牛。没钱上学,偷偷爬到私塾外听课,牛没放饱,也挨了一顿揍。最终,强烈的学习欲望,让13岁的王德堂作出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壮举:把牛栓在山上,跑到学校学习,晚上睡在屋檐下。被他感动后,父母借钱把他送进学堂。
进了学堂后,王德堂刻苦学习,小学3年时间,一年读两年的课程,3年就学会了6年的课程;初中毕业,已初步掌握了高中的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王德堂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他除了给学生上课,还注重讲述桐柏的红色历史。学生在了解家乡时,不自觉地更加爱学习。这种讲课方式,被当时的桐柏县一高全面推广。该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1960年6月1日,王德堂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大会,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桐柏县一高中被授予“先进单位”。后来,多次受到省级表彰。在此期间,王德堂业余给农民夜校讲课,讲授红色课,受教育农民达数千人。
1980年,离开学校后,王德堂开始到县人大工作,兼任桐柏县党史委主任。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对桐柏的红色资源进行抢救。王德堂给县委提交了《挖掘红色素材申报桐柏县为老苏区》的议案。1981年,经县委同意,王德堂开始着手搜集老区的红色历史和素材。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涤,很多历史资料不复存在。怎么修复历史、找寻资料,只有到群众中去。他和县党史办的人员一起,走村串户采访数千名知情人士,对全县60岁以上的老人普查红色记忆和依据。对老区的红色资源进行深入全面挖掘。
隐于民间的老革命、老红军,以及他们见证的历史往事,成为王德堂最鲜活的素材。4年后,《桐柏概况》、《桐柏党史大事记》、《桐柏县历史》、《巍巍桐柏》由王德堂亲自编审后出版。
这次执着的挖掘,不仅抢救了桐柏的红色资源,梳理了老区的历史,而且让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更为浓烈:1984年,桐柏县被省政府命名为“苏区县”。以这些史料为依据,被李先念亲笔题词的“桐柏革命纪念碑”、“桐柏革命纪念馆”相继成立。
王德堂给苏区做的贡献,受到群众肯定。在县人大主任选举时,王德堂当选为县人大主任。在人大主任任职期间,除了本职工作之外,从事宣传红色桐柏从来没有停止过。1981年,王德堂被桐柏县武装部特聘为“国防教育宣传员”。这个“国防教育宣传员”一干就是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