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军人历来强调守土有责。如今,这个“土”的概念,不仅包括神圣的国土,也包括营区的军用土地。
军用土地是保障部队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依托。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侵占空闲营区及军用土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地产纠纷日益成为军队房管工作的重难点问题。
对此,军人一方面应当树立守土有责意识,理直气壮地依靠法律武器加强监管,杜绝闲置军用房地产流失;另一方面应当创新维权机制,提高群众的军产保护意识,让群众都能自觉维护闲置军用房地产。总装后勤部昆明办事处大石洞场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徐双喜)
总装后勤部昆明办事处大石洞场区,是一座闲置15年的深山老军营,占地9000余亩,有营房300多栋。
场区前身,是原国防科工委某试验训练基地。随着部队编制调整,这里从一个正军级单位,逐次降到团级单位,直至撤编。
今天,14名官兵——3个干部11个兵,在这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使偌大一片场区不仅营房完好、寸土未缩,还发挥了应有功用。
聘请租赁户当信息员,延伸管护触角反馈侵权信息
这个场区坐落在乌蒙山深处,周边社情复杂,过界耕种、砍伐、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生。
场区14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分片对场区进行巡逻管理,每周不少于3次徒步巡逻。然而,由于场区面积大、营房多,线路密、管道长,沟壑深、道路窄,哪怕官兵们披星戴月不辞辛劳,仍不能实现全域全要素有效管护。
一次,场区负责人张建带领官兵巡逻时,逮住一个窃贼。将其扭送当地派出所后,那人竟说自己倒霉,居然碰上巡逻官兵。
一个“碰”字,引起官兵们长久反思。“碰”毕竟是偶然的,要是碰不上,怎么办?神圣的军产,岂不成了不法分子觊觎之物?
为了提高管护效率,堵住管理死角,他们采取以租代管、免租看管、雇请地方人员看护等方式,对场区土地和营房进行维护管理。
出租营房或土地,尽管租金甚微,有的只象征性交纳一点点,但每个租户和请用人员,都必须与场区签订责任书,成为场区责任管理员和信息员。
今年暮春的一天,有人打来电话,反映部队老医院营房遭人入室偷盗。驾驶班长、四级军士长旦红岗立即带领两名士兵跑步前往。经过一番搏斗,将两名不法分子抓获。原来,那个电话是租赁户、信息员雷正芬打来的。
万亩场区没有半堵围墙,但最可靠的围墙建在群众心里
近万亩场区,没有半堵围墙。对此,官兵们说,围墙再高,也能翻越,防不住那些心怀不轨的人。
场区驻地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部队上世纪70年代初进驻后,为地方群众修路搭桥,安接自来水,接诊看病,送医送药,当地政府和群众以部队建在家门口为荣,称其为“咱们的部队”。
捧读这并不久远的历史,守场官兵明白:赢得群众拥护,提高他们军产保护意识,才能建立“最可靠的围墙”。
去年,驻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多个村寨人畜饮水告急。场区负责人张建带领大家临时改装出一辆运水车,星夜兼程为受灾群众送水。一次巡护中张建发现,年近古稀的杨阿婆正在吃力地砍伐场区林木。“老人家肯定有困难。”张建一边想,一边上前询问。原来杨阿婆孑然一身,生活拮据,砍树是为了当柴烧。他马上带领官兵为老人捡拾了两大捆柴,送到她家里。今年初,杨阿婆告诉张建,村里有位老人想把场区的一块地当作墓地。知情后,张建立即登门做老人工作,及时化解了矛盾。
如今,周边绝大多数群众都能自觉维护场区军产。张建告诉记者:“军爱民,民拥军。我们赢得百姓口碑,比树立界碑更重要;在百姓心中筑起围墙,比现实中的围墙更管用!”
拒诱惑守场区绿水青山,让闲置老营区焕发新光彩
大石洞场区铺展在大黑山麓,登山眺望,一片郁郁葱葱。
2003年撤编后,为了有效利用闲置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张建带领大家上山种树。那段时间,官兵们带着干粮,清晨出发,夜晚归来。场区不少地方是火山岩或乱石旮旯,他们就用钢钎凿洞,然后灌土种树。今天,许多树长大了、挂果了,不仅美化了营区,还增加了经济收入。
场区没有编制,除了工资和生活费,无任何经费保障,所以对官兵们来说,有限的租赁收入十分珍贵。他们要靠它来交纳水电费、给20多位职工和聘用人员发放工资、维修线路和管网、修葺营房。
虽然经费紧张,但官兵们绝不会无原则创收。今年初,一家企业找场区洽谈租房,开出诱人的租金。深入了解后得知,这是一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张建断然拒绝了他们。
高效的巡护管理,留住了场区的绿水青山,守住了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每一处营产。在总后组织的房地产普查中,场区所管房地产与实力相符。总装后勤部领导表扬他们:“这帮兵,这些年不易啊!”
这几年夏秋季节,成都军区驻滇某部都来这里安营扎寨,开展野外驻训。场区完好的营房和水电设施以及14名官兵热情周到的服务保障,赢得驻训官兵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