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牵引“神九”:那些人,那些事儿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6-19

现场 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

    喜看天涯若比邻

    ■出镜人 罗 丹 31岁

    6月18日上午,卫星控管大厅三维大屏幕上,让人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太空为舞台,地球为背景,神舟九号飞船正在追赶“天宫”,“天链一号01、02星”居高望远、联袂接力,精心守护着航天员的飞天之旅。

    面对显示屏上一个个跳动的参数、一条条变幻的曲线,我丝毫不敢大意。作为卫星组组长,任务期间我负责监视和控制卫星星间天线指向,确保中继卫星为飞船提供稳定可靠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伴随不断跳跃的飞行参数,大厅内响起铿锵的报告声:“01星跟踪正常”“前返向数据收发正常”……“正常”的口令声接连传来,飞船轨道舱内的视频图像经卫星传回地面。

    大屏幕上,3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清晰展现,女航天员刘洋一脸轻松地朝镜头挥了挥手,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以往,由于受地基测控的带宽限制,航天员只能收听话音,无法看到地面画面。此次,我们控制管理的两颗中继卫星在飞船与地面之间实现了大容量、高速实时传输,飞船运行的每个圈次都能实现1小时以上的连续双向数据传输,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人员的工作场景,真是“天涯若比邻”。

    在备战任务的日日夜夜,“白加黑”“5+2”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正常上班”的概念久违了。我们不放过卫星遥测数据的任何异常,保证了中继卫星以良好状态参加任务。我仿佛看到飞船正不断追逐、靠近天宫一号,直到相逢时刻的到来。

    (董英隼、记者王 瑶、张晓祺整理)

    现场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第一指挥厅

    我是航天“发令兵”

    ■出镜人 费江涛 27岁

    “报告,喀什方向指令准备完毕!”

    “报告,指令发出!”

    伴随着调度的口令声,我发送的指令通过电波,传到了神舟九号,接收到指令的飞船像一个乖巧的孩子,向天宫靠近。

    我的岗位被称作“遥控发令”。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做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甚至飞船上科学仪器的每一次开机与状态设置,都是通过我这个岗位发送的控制指令来完成的。发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几秒钟就能到达,一旦发送就没有机会更改,必须瞄准目标,百发百中。所以说,每一次控制,都像是一次战斗,而我就是战场上的“发令兵”。

    此时,我必须紧紧盯着操作页面的遥测参数,脑子里快速回放协同程序和故障预案,判断神舟飞船的距离和状态,随时准备发送遥控指令,切换飞船设备的工作状态,控制神舟九号更加平稳安全地接近天宫一号。

    去年第一次参加交会对接任务时,我紧张得两手冒汗,上身绷得笔直,眼睛瞪得溜圆。时隔半年,我又一次坐在了遥控操作台前,经过12个小时的夜班,眼睛已经熬得通红,但仍然很有精神,操作还是那么熟练准确。

    作为“85后”航天人,我有幸见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而我也是参与者之一。我将坚守自己的岗位,时刻准备着新的战斗……

    (谢 波、姜 宁、记者王 瑶整理)

    现场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第二指挥厅

    “天宫”是我“旧相识”

    ■出镜人 王霄军 27岁

    6月18日,望眼欲穿的“天宫”终于告别她262天的“守望之旅”,迎来与“神九”的约会,想必她的心情也是激动而幸福的吧!

    此时,我和同事们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多个昼夜。我平静地望着大屏幕上熟悉的她——天宫一号。

    去年,第一次参加任务的我,定位在遥测故障岗位,要通过上千个遥测参数的判读,遥望“天宫”的一举一动。今年步入上行控制岗位的我似乎与她更近了。因为向“天宫”发送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条指令都要通过我去实现。从“遥遥相望”到“遥控指挥”,我的责任大了很多。

    为了让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在太空完美对接,我和同事们为“天宫”量身定制了一套上行控制计划。为了这次任务,我们没有了节假日,饭前30分钟的打篮球时间已经算是奢侈了。同事们开玩笑说:“我们实行的是8小时休息制,还没有节假日。”

    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早早地就独立承担起一个专业的重担。“天宫”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老朋友——这一段时间,与她相伴的时间比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她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现在,我正严密监视“天宫”对每一条指令的执行情况和飞行姿态,确保她按照我们的安排完美飞行。

    (谢 波、姜 宁、记者王 瑶整理)

    现场 太平洋远望六号船

    踏浪蹈海望星空

    ■出镜人 胡金辉 27岁

    在测控部门,我的岗位有个形象的属性名称:伺服主控。此时,我在USB雷达主操作台前,伺候“神九”到来。

    “1小时准备!”我们确认设备状态,进行参数设置与检查。“10分钟准备!”我把天线转到指向等候点。锁定目标、主瓣确认、自动跟踪……一切如常,自然而然。

    使命在肩,说不紧张是假的。因为,我要时刻准备,应对目标提前出现、跟踪信号弱等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意外,要根据船姿实时数据,灵活选取跟踪方式。要准确而果断地进行主瓣确认——好比我伸出一只手,等待与“神九”相握。当“神九”到来,我必须迅即、准确地握住她的手心,而不是手腕或手臂,否则不仅影响任务完成,还可能严重损坏天线。

    不过,我也没有多紧张。远洋航天测控,我参试20余次了。这使我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操作控制天线俯仰和方位的两个手轮,难度好比一只手画圆,一只手画方,同时进行。不过,工多艺熟,经过刻苦训练,我现在使唤它们已随心所欲。为了此次任务,我们联调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各项准备十分精细。

    当工作呈现在我们面前,辛苦就蕴涵其中了。踏浪蹈海,远洋测控,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对我们远望人沉甸甸的褒奖。我愿将其与家人一起分享,他们一直在后方为我默默付出。

    我有一个梦想: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成空间站的预定年份,当飞船朝空间站绝尘而去时,我仍在雷达主操作手岗位,与之相约! (袁继东、陶正齐、记者林贵鹏整理)

    现场 新疆喀什测控站

    心与“神九”一起飞

    ■出镜人 李 晶 30岁

    大漠边陲。机房外,直径10余米的乳白色“雷达锅”稳固挺立,紧紧“咬”着神舟九号飞船经过时的方位点;机房内,彩色显示屏幕上一行行数字快速跳跃,一组组图像不断变化,各岗位人员严阵以待,紧盯着各个屏幕。

    我静坐在指挥台前,心情格外好。激动人心的那一幕依旧在脑海里浮现:中国西北沙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巨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直刺苍穹。大约一个半小时后,飞船进入喀什上空,“喀什发现目标!”“喀什双捕完成!”

    从牵住“神九”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与“神九”一起在太空自由地飞翔、遨游,作为“牧星人”,我以“零距离”的方式感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回首过去的日子,无数次设备调试,无数回方案讨论,无数场模拟演练,还有无数次查问题、查隐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机房埋头演算,多少个周末在学习室啃着厚厚的文件,“正常上班”的概念在我们组早已被忘却,“机房——学习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已成常态。

    走出机房,虽已疲惫不堪,但我深知这还不是可以放松的时刻。确保天上“宫阙”成真才是真正的考验,我满怀期待!

    (张 璐、杨亚洲、特约记者郗 奔整理)

    现场 陕西渭南测控站

    天路有我请放心

    ■出镜人 章 乐 32岁

    “发现目标!”监视人员的报告打破了沉静。随后,“起扫”“回零”“距离捕获”“测控开始”……一道道口令在大厅响起,我的心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飞船上升段的捕获要求很高,我们渭南测控站要单站跟踪,还要承担应急发令任务。我带领着同事们全面解读系统软件、研究捕获过程、梳理判断依据,通过不断讨论完善方案、反复操作演练,不断减少捕获时间,使判断和操作对捕获时间的影响接近0秒,实现了快速、准确捕获的既定目标。

    为练就过硬本领,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对家人欠了不少债。妻子不远千里而来,我却总是早出晚归,难得一见。同事刘建中连续百余个日夜坚守岗位,完成了对设备软件的解读,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为今年参加升学考试的孩子辅导功课。作为主操作手的韩玉民,连续3周利用中午和深夜等时间,对监控软件进行测试,不断摸索设备性能,使自己的判断和操作成为本能性反应,让人和设备融为一体。

    有一种热忱叫精忠报国,有一项事业叫坚守星空,有一个标准叫精益求精。我深知,能够首战告捷、出色完成任务,得益于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他们总是把精力和时间留给“神九”,把对家人的爱奉献给了“神舟”。每当进入岗位时,我都想对航天员说一声“天路有我们,请放心”。

    (梁振宁、特约记者郗 奔、记者王 瑶整理)

    现场 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

    喜看天涯若比邻

    ■出镜人 罗 丹 31岁

    6月18日上午,卫星控管大厅三维大屏幕上,让人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太空为舞台,地球为背景,神舟九号飞船正在追赶“天宫”,“天链一号01、02星”居高望远、联袂接力,精心守护着航天员的飞天之旅。

    面对显示屏上一个个跳动的参数、一条条变幻的曲线,我丝毫不敢大意。作为卫星组组长,任务期间我负责监视和控制卫星星间天线指向,确保中继卫星为飞船提供稳定可靠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伴随不断跳跃的飞行参数,大厅内响起铿锵的报告声:“01星跟踪正常”“前返向数据收发正常”……“正常”的口令声接连传来,飞船轨道舱内的视频图像经卫星传回地面。

    大屏幕上,3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清晰展现,女航天员刘洋一脸轻松地朝镜头挥了挥手,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以往,由于受地基测控的带宽限制,航天员只能收听话音,无法看到地面画面。此次,我们控制管理的两颗中继卫星在飞船与地面之间实现了大容量、高速实时传输,飞船运行的每个圈次都能实现1小时以上的连续双向数据传输,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人员的工作场景,真是“天涯若比邻”。

    在备战任务的日日夜夜,“白加黑”“5+2”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正常上班”的概念久违了。我们不放过卫星遥测数据的任何异常,保证了中继卫星以良好状态参加任务。我仿佛看到飞船正不断追逐、靠近天宫一号,直到相逢时刻的到来。

    (董英隼、记者王 瑶、张晓祺整理)

    现场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第一指挥厅

    我是航天“发令兵”

    ■出镜人 费江涛 27岁

    “报告,喀什方向指令准备完毕!”

    “报告,指令发出!”

    伴随着调度的口令声,我发送的指令通过电波,传到了神舟九号,接收到指令的飞船像一个乖巧的孩子,向天宫靠近。

    我的岗位被称作“遥控发令”。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做的每一次姿态调整、每一次变轨、甚至飞船上科学仪器的每一次开机与状态设置,都是通过我这个岗位发送的控制指令来完成的。发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几秒钟就能到达,一旦发送就没有机会更改,必须瞄准目标,百发百中。所以说,每一次控制,都像是一次战斗,而我就是战场上的“发令兵”。

    此时,我必须紧紧盯着操作页面的遥测参数,脑子里快速回放协同程序和故障预案,判断神舟飞船的距离和状态,随时准备发送遥控指令,切换飞船设备的工作状态,控制神舟九号更加平稳安全地接近天宫一号。

    去年第一次参加交会对接任务时,我紧张得两手冒汗,上身绷得笔直,眼睛瞪得溜圆。时隔半年,我又一次坐在了遥控操作台前,经过12个小时的夜班,眼睛已经熬得通红,但仍然很有精神,操作还是那么熟练准确。

    作为“85后”航天人,我有幸见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而我也是参与者之一。我将坚守自己的岗位,时刻准备着新的战斗……

    (谢 波、姜 宁、记者王 瑶整理)

    现场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第二指挥厅

    “天宫”是我“旧相识”

    ■出镜人 王霄军 27岁

    6月18日,望眼欲穿的“天宫”终于告别她262天的“守望之旅”,迎来与“神九”的约会,想必她的心情也是激动而幸福的吧!

    此时,我和同事们已经在岗位上坚守了多个昼夜。我平静地望着大屏幕上熟悉的她——天宫一号。

    去年,第一次参加任务的我,定位在遥测故障岗位,要通过上千个遥测参数的判读,遥望“天宫”的一举一动。今年步入上行控制岗位的我似乎与她更近了。因为向“天宫”发送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条指令都要通过我去实现。从“遥遥相望”到“遥控指挥”,我的责任大了很多。

    为了让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在太空完美对接,我和同事们为“天宫”量身定制了一套上行控制计划。为了这次任务,我们没有了节假日,饭前30分钟的打篮球时间已经算是奢侈了。同事们开玩笑说:“我们实行的是8小时休息制,还没有节假日。”

    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早早地就独立承担起一个专业的重担。“天宫”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老朋友——这一段时间,与她相伴的时间比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长得多。她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现在,我正严密监视“天宫”对每一条指令的执行情况和飞行姿态,确保她按照我们的安排完美飞行。

    (谢 波、姜 宁、记者王 瑶整理)

    现场 太平洋远望六号船

    踏浪蹈海望星空

    ■出镜人 胡金辉 27岁

    在测控部门,我的岗位有个形象的属性名称:伺服主控。此时,我在USB雷达主操作台前,伺候“神九”到来。

    “1小时准备!”我们确认设备状态,进行参数设置与检查。“10分钟准备!”我把天线转到指向等候点。锁定目标、主瓣确认、自动跟踪……一切如常,自然而然。

    使命在肩,说不紧张是假的。因为,我要时刻准备,应对目标提前出现、跟踪信号弱等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意外,要根据船姿实时数据,灵活选取跟踪方式。要准确而果断地进行主瓣确认——好比我伸出一只手,等待与“神九”相握。当“神九”到来,我必须迅即、准确地握住她的手心,而不是手腕或手臂,否则不仅影响任务完成,还可能严重损坏天线。

    不过,我也没有多紧张。远洋航天测控,我参试20余次了。这使我的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极大锻炼和提高。操作控制天线俯仰和方位的两个手轮,难度好比一只手画圆,一只手画方,同时进行。不过,工多艺熟,经过刻苦训练,我现在使唤它们已随心所欲。为了此次任务,我们联调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各项准备十分精细。

    当工作呈现在我们面前,辛苦就蕴涵其中了。踏浪蹈海,远洋测控,成功的那一刻就是对我们远望人沉甸甸的褒奖。我愿将其与家人一起分享,他们一直在后方为我默默付出。

    我有一个梦想:2020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成空间站的预定年份,当飞船朝空间站绝尘而去时,我仍在雷达主操作手岗位,与之相约! (袁继东、陶正齐、记者林贵鹏整理)

    现场 新疆喀什测控站

    心与“神九”一起飞

    ■出镜人 李 晶 30岁

    大漠边陲。机房外,直径10余米的乳白色“雷达锅”稳固挺立,紧紧“咬”着神舟九号飞船经过时的方位点;机房内,彩色显示屏幕上一行行数字快速跳跃,一组组图像不断变化,各岗位人员严阵以待,紧盯着各个屏幕。

    我静坐在指挥台前,心情格外好。激动人心的那一幕依旧在脑海里浮现:中国西北沙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巨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直刺苍穹。大约一个半小时后,飞船进入喀什上空,“喀什发现目标!”“喀什双捕完成!”

    从牵住“神九”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与“神九”一起在太空自由地飞翔、遨游,作为“牧星人”,我以“零距离”的方式感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回首过去的日子,无数次设备调试,无数回方案讨论,无数场模拟演练,还有无数次查问题、查隐患……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在机房埋头演算,多少个周末在学习室啃着厚厚的文件,“正常上班”的概念在我们组早已被忘却,“机房——学习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已成常态。

    走出机房,虽已疲惫不堪,但我深知这还不是可以放松的时刻。确保天上“宫阙”成真才是真正的考验,我满怀期待!

    (张 璐、杨亚洲、特约记者郗 奔整理)

    现场 陕西渭南测控站

    天路有我请放心

    ■出镜人 章 乐 32岁

    “发现目标!”监视人员的报告打破了沉静。随后,“起扫”“回零”“距离捕获”“测控开始”……一道道口令在大厅响起,我的心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飞船上升段的捕获要求很高,我们渭南测控站要单站跟踪,还要承担应急发令任务。我带领着同事们全面解读系统软件、研究捕获过程、梳理判断依据,通过不断讨论完善方案、反复操作演练,不断减少捕获时间,使判断和操作对捕获时间的影响接近0秒,实现了快速、准确捕获的既定目标。

    为练就过硬本领,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对家人欠了不少债。妻子不远千里而来,我却总是早出晚归,难得一见。同事刘建中连续百余个日夜坚守岗位,完成了对设备软件的解读,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为今年参加升学考试的孩子辅导功课。作为主操作手的韩玉民,连续3周利用中午和深夜等时间,对监控软件进行测试,不断摸索设备性能,使自己的判断和操作成为本能性反应,让人和设备融为一体。

    有一种热忱叫精忠报国,有一项事业叫坚守星空,有一个标准叫精益求精。我深知,能够首战告捷、出色完成任务,得益于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他们总是把精力和时间留给“神九”,把对家人的爱奉献给了“神舟”。每当进入岗位时,我都想对航天员说一声“天路有我们,请放心”。

    (梁振宁、特约记者郗 奔、记者王 瑶整理)

    如同一场“太空视觉盛宴”扣人心弦,如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如梦如幻——2012年6月18日 14时07分,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两个航天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3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像鸟儿一样,依次翩翩“飞”进了“天宫”……

    对接,毫无悬念地精准;穿舱,出人意料地顺利。然而,要做到这种精准和顺利,绝非易事。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被形象地比喻为“百米穿针”。两个航天器均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要准确控制这两个高速动态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高度,就好比在太空中打两个“移动靶”。远距离导引控制带来的控制频度之密,控制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是谁让“神九”与“天宫”的约会如此完美?这个艰巨任务,由地面测控系统来完成。现在,就请读者随我们走近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测控系统,把镜头对准奋战在航天城、远洋测控船、大漠测控站,去看看为这场“太空约会”牵引“红线”的“牧星人”吧!

    美术设计:方 汉 图片合成:赵 浪

一个梦,一盘棋

辛士红

    挣脱大地引力,飞赴“太空之约”。

    天上一昼夜,人间1.5个小时。一程又一程,在亿万儿女深情的眺望中,冷寂了262天的“中国宫”终于迎来第一批主人。

    惊天动地的震撼之后,是谁在继续导演着这场浪漫的“太空之约”?浩淼无际的太空之中,是谁在引导着两个八吨重的飞行器,在超高速的飞行中激情相拥?

    牵线搭桥的是一个叫做“牧星人”的特殊群体。从黄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黄土高原到草原腹地,从北国林海到南国椰林,从漂泊大洋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异国他乡的地面测控站,成百上千的雷达和各种测量装备日夜跟踪着同一目标,成千上万的“牧星人”把一道道数据由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酒泉、西安……

    他们用忠诚、智慧与协作,守护着同一个轨道,书写着同一张答卷,托举着同一个绵延千年的飞天梦。

    因为他们深知,载人航天是一项振兴中华、造福子孙的人间伟业,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离不开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离不开有关单位的默契配合、参加人员的殚精竭虑。

    因为他们深知,航天工程是“万人一杆枪”,千军万马未必就能完成任务,而一个人的疏漏就足以导致任务失败。在这里,“一盘棋”体现为“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协作理念,体现为“每项工作零缺陷、每个部件零故障、每人心中零疑点”的工作标准。

    因为他们深知,光荣的背后是奉献,辉煌的背后是平淡。为了任务,多少航天人食不免胄,枕戈待旦,把工作的负荷一加再加;多少航天人与家人聚少离多,把团圆的承诺一推再推。正如一首歌中所唱:“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祖国的星座……”

    仰望苍穹,“牧星人”正在与千千万万航天人一起,创造新的奇迹,书写新的荣光。

    浩瀚太空,必将再一次镌刻下中华民族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