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迎接党的十八大:基层官兵素质跃升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8-21

军营如炉百炼成钢

    看一支军队的素质,看它的士兵就够了。

    2006年,一位名叫朱桂全的专家型士官,引出了“一支军队转型与一名士兵重塑”的深刻话题。如今,6年过去了,“三栖精兵”何祥美、“全能士官”宗道辉、“国宝神医”郭亚飞、传奇士官马金永、“金刚钻头”胡存刚、“铁甲精兵”贾元友……在专家型士官朱桂全的身后,一代智能型士兵正源源不断地走来。

    由体能型、技能型到智能型,发生在士兵身上的素质跃升,正是这10年在无数基层连队上演的动人篇章之一。

    一个连队的10年连队生态,同样也是一支军队微缩版的人才景观——

    大学生士兵、国防生、军校生、士官(直招士官)……人民军队的人才生态,正由这些人才细胞构成巨人之躯。他们的素质图谱,组成了一支军队的素质图谱,他们的素质提升,决定了一支军队素质的全面提升。

    军营如熔炉,百炼成钢。今天,我们这支向信息化急行军的军队,需要的注定不再是一块块普通钢了。她需要的是面向未来战争、带着信息化微量元素的“合金钢”。

    欣喜的是,从一个普通连队的样本解读中,我们看到,这块“合金钢”的信息化微量元素正在不断增加。

 

样本调查:

一个连队的人才生态

    黄 尚

    基层官兵素质全面提高的细节之一是他们手里的证书越来越多。郭崇德

  2002年至2012年兰州军区某防空旅十六连官兵素质变化图表。数据提供:十六连图表制作:方 汉

    回望你的10年,什么让你感慨?

    已是第10年兵龄的上士苟三龙,为自己从一名高考落榜生到成长为一名上士、取得自考本科学历、拥有计算机一级证书,被单位表彰为“信息尖兵”,不但学会了驾驶,还取得驾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资格证而感慨。

    回首这些成绩,他说这是他的“神舟速度”。

    2002年12月15日,他踏进这个被总部表彰为“爱民模范”的连队。两周后,12月29日,神舟四号飞船升空。10年后,神舟系列太空大片已经上演到第九回,从飞行试验到女航天员飞天。

    这就是苟三龙所说的“神舟速度”,不但是他的成长速度,也是他为之奉献10年青春,地处大山深处的兰州军区某防空旅十六连的发展速度。

    文书选拔的标准变迁

    谈及10年前的连队,新兵下班时的一件事让苟三龙记忆犹新。“我高中毕业,文科生,主要是我会用五笔打字。”苟三龙说:“满以为能到连部当文书,谁想连队没电脑,我英雄无用武之地。”

    后来一位不会打字但很会写字的同年兵当了文书,这让当时把自己的军旅设计成当文书考军校的苟三龙很受伤。让他欣慰的是,由于表现突出,他得到学驾驶的机会。那些年考学、提干、学技术是战士成才的三条通道。“如今战士对学技术看得没那么重了,人才的定义变了,成才的渠道多了。”旅长董普选说:“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变成‘学好信息化走遍军营都不怕’。”

    10年前选文书的标准还很传统,写一手漂亮的字,写一篇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的文章,基本上达到高中生作文水平就行了。

    这样的标准在新任连长卿国栋看来则落伍了。“你看现在办公全是电脑,”卿国栋指着电脑学习室里的一排排电脑说,“文书不会电脑怎么行?光会打字还不行,还要能使用办公软件。”

    10年前,这个连队还没有一台办公电脑,更不要说私人电脑。如今电脑多得无处安放,而且大多是笔记本。

    会打字的苟三龙重新捡起电脑是在2010年,部队建设信息化的力度空前,加之面临选取上士的人生拐点。职业技能鉴定和会操作使用电脑是硬杠杠。

    这一年,他通过国家计算机一级认证,还被评为“信息尖兵”。就在他觉得这个成绩还不错时,今年初,全连已有95%的人取得计算机一级证书。这让他很焦虑也很充满激情,刚刚“晋级”父亲的他决定计算机等级也要晋级,他要考二级。

    连队官兵的知识裂变

    同样感到焦虑的还有排长吴剑军,不同的是,这个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的国防生为考研而焦虑。

    在吴剑军之前,国防生排长对这个连队来说,只存在于媒体的报道中。10年前,该连军官构成以士兵提干的和战士考军校的为主。如今,三个排长有两个国防生,一个是军校毕业生。连长由战士提干,指导员是战士考军校的,副连长是地方高中生考军校的,这是个有趣的组合,代表着一种趋势。

    “10年前,连队干部的学历在中专和大专层次之间。10年后,排长已经学士化,这种学历覆盖从最基层的排长向上蔓延。”旅长董普选说:“军官队伍正在经历一场知识裂变。”

    士兵们也在经历这种裂变。下士周猛是连队第一个直招士官。2008年夏天,全军开始正式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那年从西安工程大学毕业的周猛选择和部队签约。2009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征集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士兵队伍里的大学生已越来越多。以前读大学与服役是对矛盾,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戴完校徽戴军徽。

    一代士兵的素质跃升

    一夜之间军营来了很多“有才”的大学生。毕业于浙江丽水学院的上等兵胡盛忠就是连队的“才子”。他是DV动漫组的组长,身后跟一群粉丝。连队的“书法家”成勇安也在其中,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凭这个被旅评为“文化小能人”,还给他出了个人书法作品集。

    像DV动漫这样的兴趣小组,当兵第11年的上士刘永强连呼“跟不上”。他说,10年前,连队也就有书法、绘画、读书、篮球等这样的传统兴趣小组。

    兴趣小组名称变化的背后,是一代士兵素质的跃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连长卿国栋看来,一群在电脑前聚精会神的兵,成为十六连的新景观——

    网络室里,官兵盯着屏幕,目不转睛,上的是远程教育;对抗训练室里,战士们戴着头盔、耳挂语音传感器,玩的是虚拟对抗;模拟训练室,他们通过模拟操作软件,练的是协同……

    上等兵吴春亨是连里的驾驶员,谁能想到,他竟在集团军组织的CS对抗赛中过关斩将,取得第二名!奥秘何在?原来,吴春亨入伍前就爱打军事对抗游戏。

    “信息化战场上,许多高科技装备鼠标就是扳机,快一秒制敌,慢一秒遭殃,一抖手腕就发射,这功夫了不得。”在连长卿国栋眼里,这群在电脑前嗷嗷叫的兵,个个都是宝贝——

    吴春亨的战友们设计的军事训练考核系统,每人一份电子档案,不仅能直观反映成绩,还能合理科学安排区分训练;上等兵贾桃桃将电脑联成局域网,成为连里最受欢迎的网络管理员;中士裴龙设计编程的一款囊括全连人员的防空对抗游戏,不仅催生了大家的练兵热情,还提高了训练成绩……

    “十六连的10年,是全军10年人才建设的一个缩影。这10年,基层官兵身上发生的素质巨变,正在推动部队的全面发展。”参加过2003年《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起草工作的该旅政委蒲西说。

纵深观察:

新闻热词里的素质景观

记者 王通化

    人民军队官兵素质景观,不仅写在他们的学历和证书上,更投射在一个时代的新闻热词里。

    10年人才热词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它们是连队黑板报上的高频词、公文里的常用语、媒体上的关键词。它们被刷在墙上、写在文件里、悬在会场上、流转在官兵舌尖上,最终沉淀为一支军队的人才理念。

    10年官兵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图谱更趋完善,他们活跃在火热军营,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有效助推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五支队伍

    2003年8月颁布的《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中的“五支队伍”首次把人才精细区分。懂信息化的指挥军官队伍、能谋善参的参谋队伍、集智攻关的科学队伍、排忧解难的技术专家队伍、熟练操作武器装备的士官队伍,“五支队伍”指向一支队伍——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型军事力量。

    四个方面人才

    胡主席提出,要进一步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人才”被写进《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它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现实抓手。

    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

    在2011年4月20日召开的全军人才工作会议上,军委领导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提高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形成学信息化、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浓厚氛围。这年年初,媒体报道兰州军区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最重要的经验是:树立学信息化有用、钻信息化吃香的导向。“学钻干”不仅是时代呼唤,更是强军必需、打赢必备。

    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在人才和装备的关系上,这是最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也是至今仍在奋斗的目标。国防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得新装备生产和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喊出的是对人才最焦急、最真诚的呼唤,也是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法宝之一。

    “引进来”“走出去”

    有媒体做过统计,十七大以来的5年,1700余名干部出国留学,600名师旅主官赴国外考察培训,这是有据可查的高层次高规格培养人才“走出去”的数字,而那些“引进来”的数字则更为可观,从直招士官到国防生再到知名专家学者,人才的层次越高越能跨界,亦军亦民,军民通用。引进来,彰显这支军队的吸引力;走出去,彰显这支军队的学习力。

    孵化器

    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在交流培养人才经验时,将孵化器的模式总结到极致:名师孵化、借智孵化和平台孵化。人才难求,培养人才更不易,有时就像孵小鸡,温度太高不行,温度太低也不行。孵化器传达的是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才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院士顾问

    新世纪初,空军聘请26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实现了与国家科技顶尖人才的战略“联姻”。国外媒体惊呼:“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增加了26个师。”如今,这一首开先河的做法已在全军落地开花,从总参的科技创新工作站到总后的“三星工程”、总装的“1153工程”;从海军的高新科技人才工程到第二炮兵的导弹专家制度……院士顾问成为部队人才建设的一道常见景观。

    文职人员

    2005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2万余名文职人员成为部队建设的又一支新生力量,被评论认为“解放军用人制度的一项根本性改革”。他们是文职人员,没有军籍不穿军装却和军人一样为国防建设献力。它架起军地人才流通桥梁,开辟军队利用社会人才的“绿色通道”。

    海外智力

    作为2003年《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的第二季,《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备受关注,其中海外智力资源延揽引进工程相当惹眼,它被解读为中国军方首次允许海外人才加入解放军。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率先试水。今年3月份,中组部的千人引才网站和海外nature网站滚动发布来自该校的一则人才招募广告。引进海外智力,一方面是对人才的饥渴;另一方面则显示一支军队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更加包容。

声音:

   “人人皆可成才。”

    ——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人人皆可成才”的论述成为激励官兵成才的强大动力。

    “50年代扫盲、80年代两用,21世纪电脑。”

    ——对我军人才建设史最简洁的概括。

    “有的士兵操作着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新装备,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行吗?”

    ——2009年,13万大学生入伍,总参动员部领导如是对媒体说。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要求人才既具有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又具备互联互通的配合能力。信息化战争的到来,在人才的天幕上,必将由以往那种‘月朗星稀’的景况,变得‘群星灿烂’。”

    ——沈阳军区某集团军领导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讨论时的发言。

    “植根基层,我又攻读了一个‘新学位’!”

    ——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南京军区某炮兵团连长陆松重返母校作报告,他感慨地对台下的学弟学妹们这样说。

    喻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