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导读
练即战
战即练
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队打不赢,一切等于零。
怎么打赢?一条路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另一条是,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两条路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校场对接战场。
恩格斯说过,真正的练兵场是在敌人面前。战争年代,我们可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和平时期,没有枪林弹雨的战场,要想“练一次进一步”,硝烟弥漫的演兵场是最佳平台。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战、电磁战、网络战等应运而生,战场已从“三维”走向“五维”,战场时空在有形与无形、虚拟与现实、进攻与防御间广泛渗透、频繁变化,实战化训练的舞台空前宽广。
今日之训练,正是为了明天之作战。今天的训练越真,明天赢的可能越大。实战化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
进入新世纪,南京军区某摩步旅经历了3任旅长,从担任集团军“蓝军司令”到成为军区专业“蓝军司令”,他们是我军实战化训练改革的见证者——
三任“蓝军司令”话今昔
记者 欧阳浩 特约记者 戴 强 通讯员 邵 明

第一任“蓝军司令”尹健——
瞄准实战,“假设敌”变成“真敌人”
“139.4高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自我军首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组建以来,高地周边的广袤山地就是红蓝双方对抗的战场,而这个高地一直是“蓝军”的主阵地。
回忆起任“蓝军司令”的第一仗,原旅长尹健记忆犹新:那场战斗,“蓝军”部署了近八成的装甲装备和兵力,集中了全部炮兵火力,与“红军”展开了近6个小时的拉锯争夺。
那一仗,“红军”侦察员吃尽了苦头:丛林高地处处设卡,暗哨密布,抵近侦察的侦察员被俘了一大半,逼着“红军”侦察兵使出浑身解数。
那一仗,“红军”指挥员伤透了脑筋:“蓝军”行动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光指挥所就探出了三处,逼着“红军”抛开“脚本”,使出看家本领。
“变化源于实战意识的提升。”尹健说,虽然当时“红蓝”对抗已经出现了多年,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蓝军”更像是一只被“红军”牵着的木偶。为此,全旅官兵从自身变起,摆脱陪练的影子,严格按照外军作战思想、战法训练,俨然一个“真敌人”。
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该旅与某装甲部队的自主对抗演习拉开战幕。“蓝军”在一线阵地大幅丢失的情况下,利用“红军”攻击间隙反渗透,一举扭转败局。
第二任“蓝军司令”王鹏——
自主对抗,信息化“蓝军”初露锋芒
2008年3月,该摩步旅成为军区的模拟“蓝军”部队,时任旅长王鹏也由此成为新一代“蓝军司令”。
“一副老担子,箩筐沉甸甸。”王鹏说,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支不一样的“蓝军”:指挥方舱、无人侦察机等新装备列装;信息化指挥平台、侦察监视系统升级换代;主战装备信息化改造……战场还是那个战场,但战法却已不是当年的战法。
为此,王鹏带领“蓝军”集体“补脑”:建立军区第一个合同战术实验室,从排长到旅长五级指挥员人人都能进行网上对抗。
“战争年代,我们曾以‘攻得上、守得住、打不烂、拖不垮’闻名全军。信息化战场,还要加上‘听得清、打得准’。”王鹏说,着眼未来信息化作战,该旅成功模拟了几十种外军战法,演兵场上更加激烈。
那年6月,一场实兵自主对抗演练如期打响。“红军”装甲突击群兵分多路长驱直入,一幅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再看“蓝军”防御阵地,反坦克导弹多线配置适时开火,电磁干扰全程压制……双方激战数小时,“红军”坦克损失近2/3、人员伤亡近半,才突破前沿阵地。
“蓝军”越打越狡猾,“红军”越战越顽强。来自总部的专家观战评价:“我军这支信息化‘蓝军’劲旅已锋芒初露。”
第三任“蓝军司令”周瑞峰——
体系集成,“蓝军”有了“三头六臂”
不久前,一场山地进攻战斗打响。“红军”部队刚一离开营区,“蓝军”航空兵便突然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红军”几十辆坦克瞬间遭到重创。
“其实,现代战争已难分前方与后方,开战即全时空、全方位对抗。”第三任“蓝军司令”周瑞峰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红军”卷土重来,在武装直升机、战斗机支援下实施立体突击,却遭到“蓝军”电抗、频谱等5支信息化作战分队阻击,处处挨打……
“这场战斗,双方进行体系割裂与反割裂、目标夺控与反夺控对抗,‘蓝军’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有机融合,体现了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战斗结束,现场观战的专家们说。
“从阵地攻防到信息攻防,再到体系对抗,‘蓝军’成为我军训练转变的风向标。”周瑞峰说,如今“蓝军”不再是昔日单纯的摩步分队,而是有了“三头六臂”的新型信息化合成“蓝军”。
对抗演习动真格,让体系作战链条的每一环都动起来,让每个单元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贴近实战对抗演练,让“红军”受益匪浅。演习结束后,“蓝军”帮助“红军”完善一批战法,有效地提高部队实战能力。
演兵场再现 “士兵突击”
龙国华 杨晓波
盛夏时节,成都军区某团五连的一场强化训练在大雨中拉开序幕。连队官兵肩扛30多公斤重的圆木奔跑3000米后,来到一片沼泽地,在齐膝深的淤泥里,用3种姿势匍匐前进100米。
走出沼泽,自动步枪分解条件下的射击考核又开始了……一路上,山地、丛林、丘陵、水网稻田等条件下的战斗课目轮番上阵。
夜幕初降,连队来到一座大山脚下。考虑到大家的体能消耗较大,连队原计划晚上在此宿营,可反机降的命令又突至。
战斗间隙,连长苟一波说:“连队每月都要组织两次以上的强化训练,每次都在20小时以上。”
训练从上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才结束。近30个小时里,连队行军120多公里,经历大小“战斗”16次。
千里机动上演 “龙虎斗” 彭兵根
记者 刘建伟
金秋时节,沈阳军区某机步旅从辽东驻地兵分多路,全员全装向内蒙古草原深处的某训练基地急速挺进。
入夜,部队在一片山谷宿营。一支蓝方侦察分队悄然抵近。眼看宿营地暴露,部队连夜转移。
第二天的500公里摩托化行军更加惊险:指挥员正对各梯队下达开进指令,通信突然中断。关键时刻,他们迅速启动备用方案,并采用传统通信方式,突破了电磁“天网”。
谁知,刚跳出蓝方的电磁包围圈,又相继接到卫星过顶侦察、低空飞行器侦察等情况通报。
穿山谷丛林,过草原丘陵,突破围追堵截……经过3天3夜长途跋涉,该旅在绵绵秋雨中抵达地处内蒙古草原的集结地域。一场攻防战又打响了。
5000余新兵——
入伍就上“战场”
陈小平 特约记者 舒春平
新兵入伍就上战场!风雪、低温、负重、行军……面对实战化训练第一课,新战友们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年初,东北大地风雪弥漫,滴水成冰。武警辽宁总队5000余新兵刚入伍就跨入了“战场”:千里大拉练。
新兵谷雨右脚趾不小心受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班长非常担心,怕他跟不上,准备向连队报告,没想到却被谷雨一把拉住了:“这点伤算不了什么,我能坚持!”
2月7日晚,经过60公里徒步行军后,二支队的700多名新兵到某中学宿营。此时,室外温度-25℃,室内温度-7℃。新兵刘浩和班长杨显波都瞄上了靠近风口的那个铺位,最终刘浩未能“争”过班长。
吃饭时,由于天气太冷,一些新兵冻得掰不开筷子,索性就把筷子当叉子使,戳起土豆和肉块狼吞虎咽。渐渐地,新兵们从中品味出了“军人这碗饭的味道来”。
行军途中,部队设置了炮火袭击、通过染毒地带、“蓝军”分队袭扰等课目,很多新兵的脚底磨起了水泡,耳朵、手上出现冻疮,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打退堂鼓的。中队长李伟说:“经过‘战火’的洗礼,新兵们更有兵样了。”
训练监察组——
全程“执法”考场
特约记者 魏 春 孙利波

破全军纪录4项、军区纪录14项,7月上旬兰州军区训练尖子创破纪录比武落下帷幕。
比武场上除了拼搏进取、勇创纪录的参赛选手,一群戴着“训风纠察”袖标的纪律检查员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训风纠察”,就是去年由军区纪委牵头,军训、军务、组织、干部、纪检、财务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训练监察组成员。
去年9月,军区首次组织作战师旅党委班子成员训练考核。为了让考核严起来、真起来、难起来,训练监察组将所有参赛人员信息统一编码,只认编码不认人,所有考核课目都现场评定,现场打分。
比武考核实打实,军事演习也毫不含糊。某部组织远程机动演习,训练监察组全程进行监察,发现了宿营伪装、指挥协同、安全防护、群众纪律等20个问题,现场进行了纠正。
军区领导介绍,自从训练监察组成立以来,先后参与了10多项重大演训活动,共纠正90多个训风、考风等问题,成为部队战斗力质量建设的“守望哨”,在演训场上掀起了一股求实之风。
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谭超、宋远高、盖旭辉、逄忠平、张权摄
英雄谱
“神枪手四连”

沈阳军区某团四连以“百步穿杨”的射击绝技,被国防部命名为“神枪手四连”。近年来,该连探索出20种新训法战法,使“神枪手”长出了信息化翅膀。
“海上先锋舰”

“哈尔滨”舰入列18年来,7次代表人民海军出访11国,首次完成了新型战舰全系统训练,为战舰形成战斗力趟出新路,被中央军委授予“海上先锋舰”荣誉称号。
“空中霹雳团”

近年来,空军航空兵某团抓住改装机会,大力推进训练模式改革,创造了某型战机国内飞行航程最大值等多项纪录,被誉为“空中霹雳团”。
“百发百中旅”

盛夏时节,随着指挥员的一声“点火”命令,一枚导弹精确命中目标。第二炮兵某旅始终保持着发射导弹百发百中的纪录,被誉为“百发百中旅”。
“雪域高原英雄中队”

武警西藏总队第二支队特勤中队探索出10余种训法战法,创造了50余项高寒条件下训练极限纪录,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雪域高原英雄中队”荣誉称号。
上一篇:开放透明 文明之师捍卫和平
下一篇:信息主导 三军演兵风雷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