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苏州市全民国防教育协会

联系电话
0512-65563733
微信公众号

协会地址:苏州市虎丘路88号

时事新闻

当前位置: > 新时代国防教育 > 时事新闻

迎接党的十八大:新型作战力量崛起
发布者: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2-08-21

新型力量快速成长

    这是一些军人职业特点鲜明的新面孔——“新锐”高工张苏明、第一批预警人董银平……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新现象——第三届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公布,通过评审的杰出人才奖对象,从事专业领域与体系作战能力提高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密切相关的占65%。

    新型作战力量——2010年开始,这个新名词公开出现并被反复强调。

    2010年年底,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一五”期间,我军新型作战力量得到较大发展。有了新装备,我们相应组建或加强了战略预警、信息攻防、陆军航空兵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高新技术装备部队比重明显增加。

    毫无疑问,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我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它所拓宽的人才成长路径,正催生着一支支世纪新军。

    硕士总工张苏明的“黄金十年”折射的,恰是这些世纪新军锐意突击的图景。他们在新的领域、新的岗位走出一条条“星光大道”的同时,也在加速着一支军队的深刻转型。

    让我们为这群突击的新锐力量喝彩!

 

首次备忘录

    2003年,我军首次成立军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军高层次军事人才教育重心由学术型向培养应用型指挥员转变。

    2004年5月10日,全军首家作战部队博士后工作站在南京军区某集团军成立。军队博士后工作开始向一线部队和军事斗争准备最前沿推进。

    2008年9月3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接收首批50名飞行学员,标志着海军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迈出新路。

    2009年,我军首次向全社会征集女兵。条件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校生和2009年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

    2011年,空军在清华大学毕业生中招收第一位飞行学员,标志着空军在聚才引智上有了新突破。

    2011年9月5日,国防大学首批“名师工作室”挂牌。金一南、徐焰和张彬成为国防大学首批3个“名师工作室”的“掌门人”。

    2011年12月13日,全军首届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术交流会召开。交流会旨在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加大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力度。(牟辰龙辑)

 

样本人物:

 “新锐”老张的黄金十年

特约记者 张科进 通讯员 陈 孟 张哲豪

 

 

 10年时间,年轻工程师张苏明所在的广州军区某团改制扩编为某旅,而他也成长为总工程师,成为集团军领导高看一眼的“老张”。

    然而,就是这位老张,却是部队实打实的“新锐”。他和“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潘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江?舟等青年才俊一道,成为广州军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群体的领军者。

    “这10年,是我的黄金10年。”张苏明由衷感慨地说。

    搭上“强军计划”首趟“班车”

    2002年,我军新一代某型电子装备落户广州军区某团,张苏明的平静生活从此打破。

    登上新装备车,官兵们就像揣着“十万个为什么”:“万用表检测怎么没反应?”“密密麻麻的针脚如何排序?”……

    新装备的外壳下,张苏明发现长年打交道的“老三样”——电阻、电容、电子管不见了,满眼皆是一块块密布芯片的集成电路板。面对官兵们的问题,张苏明觉得底气不足,很多时候被问得哑口无言。

    满是羞愧的张苏明也许不知道,这并非他一个人面临的问题。在此之前,广州军区领导带领机关联合工作组,赴军区各大单位密集调研,探讨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破解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紧缺的问题。

    这一年,广州军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力、重拳出击。他们申请接收了一批特殊专业地方大学生入伍,特招和聘用一批新装备技术骨干,优先选送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学习,抓紧完善战时特殊人才数据库和人才补充预案……

    张苏明无疑是幸运的。他搭上我军“强军计划”首趟“班车”。他就读的华南理工大学,8名“强军计划”的研究生,全部来自新型作战力量专业。

    读研期间,张苏明一刻都不敢懈怠,个人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篇,还参与了我军一项装备核心项目的攻关。

    “换脑袋”的速度越来越快

    张苏明硕士毕业正干得如鱼得水,两年后,随着更新一批装备的到来,他一夜之间又仿佛站到了零起点。

    在新换装的二营,官兵们告诉张苏明该新装备可对某体制电台实施干扰。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这不是让张飞杀岳飞吗?然而,事实证明是他错了,一种全新技术的运用,让这个看似“穿越”的剧情真实发生。

    张苏明此刻意识到,新一代装备采取智能化、集约化、模块化的设计,遥控、定位、密码等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完美交叉融汇,过去单一的知识结构已无法完全胜任这种变化。幸运的是,上级派他到新装备“娘家”跟厂学习培训,及时补上了这一课。

    忙,是张苏明的常态。今年初,新装备刚配发到部队,张苏明带领技术人员起早摸黑,几乎天天泡在训练保障一线。部队野外驻训,他带队携新装备转战中南五省区,成功保障17场次各种规模的演练……

    这种忙,正是我军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的必然结果。10年间,张苏明所在部队装备普遍换了两茬,有的甚至换了四茬。换装“换脑袋”,他时刻觉得知识不够用。

    也正是追寻着新装备发展的轨迹,张苏明的脚步才日渐坚实。这些年,他先后参加总部和军区组织的各种培训23次,通过一次次的归零、重启,较好地弥补了知识和技术的“短板”,成长为一名综合素质全面过硬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些年,张苏明先后获得“军区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全军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津贴”,并被推选为军区“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成为领军人才。2008年,他又如愿走上了总工程师的岗位。

    越来越被高看一眼

    “先听听老张的意见!”演练前的作战会议上,正当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之际,组织会议的某集团军领导发话了。

    这一幕,发生在2009年张苏明带队赴该集团军参演时。

    顿时,张苏明心头一热。虽然职务和年龄都不在一个档次,能被叫“老张”表明集团军领导对他高看一眼。张苏明不负众望,带领分队在无形空间攻城拔寨、出奇制胜,成为“战场”上一支决定性力量。

    多年前,张苏明随队参演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演练中,部队官兵简单“比划”、草草收场。演练总结竖起耳朵,听到他们的内容却只有一句:“此次演练,参加兵种有步兵、装甲、侦察……”

    如今,演练场上“老张的意见”很重要。今年的一次联合演练,联合指挥员制订的作战计划,被他瞧出了毛病:计划忽视网络带宽问题,一旦满负荷工作就会导致网络瘫痪、系统崩溃。最后,大家按他的意见进行改进,演练获得圆满成功。

    这些年,随着电子对抗力量从支援保障型向主力突击型转变,张苏明越来越多地参与演练的筹划决策中,逐渐养成站在指挥员的角度思考技术问题的习惯,能力素质更加全面。

    如今,被评为军区“爱军精武标兵”的张苏明深切感受到,他个人所获得的尊重,正是对他这个群体的尊重和肯定。

 

群像特写:

南空航空兵某团战勤大队副大队长董银平——

 像真的打仗那样叫真

郭华荣 特约记者 张 力

   作为空军第一批“预警人”中的佼佼者,董银平敢于挑战的性格,给大伙留下深刻印象。

    当年我军预警机事业刚刚起步,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缺这缺那不能缺精神,靠这靠那关键靠自己。”凭着这股攻坚克难的劲头,董银平实现了一次次新的跨越。

    在“和平使命-2010”联合反恐军演中,面对航线陌生、通信联络不畅、装备性能受限等困难,董银平带领大家针对特点加强研究。每一次飞行前的准备,从数据分析到图上推演,他从不肯错过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细节。每一次飞行后的讲评,发现问题从不推诿,讲评不留情面。

    演习当天,他们成功飞抵西北边境,对我方歼击机、轰炸机实施精确指挥和引导,展示出良好的技战术水平。

成都军区某陆航旅航空机务工程师张积友——

 最怕一觉醒来被淘汰

 梁磊强 特约记者 杨晓波

   “有了新装备不等于提升了战斗力。不摸清新装备的脾气秉性,什么‘撒手锏’都是一堆废铁。”入伍就在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的张积友深深懂得,成功源自对简单动作的无数次精确重复。每年飞行旺季,他都会在电子舱内,对数十个机件逐一检查。

    “千不怕万不怕,最怕一觉醒来被淘汰!”交谈中,记者发现,他的眼睛里充盈着血丝。一缕缕血丝背后,是张积友累累硕果的见证——

    2007年,他带头组织设计的直升机航空飞洒器,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2010年,他牵头研制的某型直升机两项器材成果,在全军陆航系统推广使用……

    新疆军区某师合成营营长王永飞——

 干信息化快乐有成就

李可学 郑光伟

 仲夏时节,新疆军区某师组织检验性演练。合成营演练的11个课目被评估为优秀。

    看到这一成绩,合成营营长王永飞笑了。前年,师里组建合成营,谁也没想到技术干部出身的王永飞被任命为营长。

    这些年,当同学奔着营长、团长目标努力时,他却拿着高等数学把自己关在库房里,学起了计算机编程,出人意料地改行当了技术干部。

    团里担负上级信息化建设试点,王永飞当初的选择和努力在这一刻凸显了价值。之后,训练场处处活跃着王永飞的身影,他成了团长手中摆弄信息化装备的“王牌”。

    王永飞常说:“干信息化快乐有成就感。”想想看,8年培养出指挥、装备、技术等信息人才1460名——他能没有成就感?

    空降兵雷神突击队队长夏卫国——

珍惜每一次练兵机会

特约记者 张 力 赵启洪

 初识夏卫国,是在“爱沙尼亚·突击”第9届国际侦察兵比武场。夏卫国所带的小分队在比武中取得7个单项第一、5个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珍惜每一次练兵机会,才有可能提升自己!”每次任务,夏卫国总是“我先上、我先跳、我先来”。几年时间,他带领官兵出色地完成了10多次重大任务,开创了水上吊装、直升机悬停单环节下降、连贯阶梯爆破等训练课目……

    “作为空降兵的尖刀,必须把重点放在吃透未来战场上。”夏卫国带领突击队上高原、下海岛、赴寒区、奔热带,探索出4种机型、8种伞型、15个空降课目的训法。